時事分析:全球化之省思 (一)

人氣 59
標籤:

【大紀元9月6日訊】(中央社記者張聲肇紐約特稿)冷戰結束之後,被看好可以團結世界各國、融合世界經濟、增進全體人類福祉的全球化趨勢,造成貧富兩極化現象,世界貿易組織體制「分化」世界的效應,竟然不下於冷戰體制,全球化利弊得失之辯不但在不同「集團」國家間展開,也在同一國家內不同利益階層之間進行。

以貿易為經濟主體的台灣和專心發展經濟的中國大陸,自然免不了捲入這場「世紀之辯」。

贊同「全力全球化」的人士指出,任何國家經濟要發達,不可能不和別國貿易,東亞的日本、南韓、台灣和中國大陸是最近的例子:一九七零年以來,這些國家藉由貿易手段,幫助三億多人民擺脫了貧困。

可是,抗議全球化的理論也不無道理。這一派人士說,用現在通行的開放市場、自由化、國民待遇等國際投資與貿易規定,強加給第三世界國家,長期以往,它們絕對無法脫貧;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富強的國家,哪一個當年不是靠貿易壁壘、保護主義才有今天?

連上述東亞新興經濟體,也都是靠保護國內商品與金融市場、要求外資符合「本地產品內容」規定、技術轉移等,才有今天的實力,但是根據今天的貿易規定,這些做法都屬「違規」。

世貿組織本來成立的宗旨是要各國「一律平等」協商互利貿易條件的,可是誰都看得出來,它是由美國、歐盟等大國主宰的「不平衡」機構,特別是在它們擅長的農牧業、健保醫藥業和金融服務業等領域,重要議題的討論由十幾國貿易部長敲定,窮國的貿易部長只有在門外等「新聞簡報」的份兒。

國際貨幣基金會是另一個立意良好,但也走偏了的「全球化」機構。原意是要幫助經濟衰退國家擺脫蕭條的國際貨幣基金會,如今成為「主宰」第三世界窮國經濟的機構,每每要求貸款國以緊縮開支等嚴苛手段「改革」經濟,其實是在幫助華爾街和美國財政部等有錢的債權人,真正待援的欠款國裡面的窮人,反而遭受社會支出縮減之害。

凡此種種,提醒一頭熱的全球化人士:全球化並不是他們想像中那麼銳不可當的「時代潮流」,它是力量強大的趨勢沒錯,但並非不可逆轉。看看十九世紀末開始的那波全球化,後來就被第一次世界大戰阻斷了。目前這波全球化勢頭,大有可能因為「內造」的不公平而退潮—-如果越來越多國家認為全球化漠視它們窮苦的國民,甚或對他們有害的話,在失望之餘,難保它們不會一一退出所謂的世貿組織體系。

世貿組織的「協議」內容長達兩萬兩千五百頁,如此繁雜的協定,如何保證「自由」貿易?歐美等律師產量多的國家是協議的主要草擬者,美國固然從全球化獲益良多,但也只肥了美國的大企業和富裕的投資人,其他行業的升斗小民不見得同蒙其利。

有鑑於此,真正關心天下蒼生,不只關心自己荷包或本國利益的全球化人士,針對現行體制的缺失提出不同的補偏救弊之方,希望透過「體制內」改革,創立更公平的貿易規則,達成更平均的財富分配。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現行體制的式微、衰亡。(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游揆:面對全球化競爭 唯有推動改革
美日軍事合作密切 經貿摩擦卻日益激烈
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發展對華裔的挑戰與契機
蕭萬長將出任中經院董事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