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上電視評論性節目﹂連線報導之八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9月20日訊】(中央社記者陳正杰華盛頓特稿)美國的新聞事業高度發達,媒體享有充分的自由,平面或電子媒體的記者是否參加電視或廣播電台的談話節目和發言的內容,幾乎完全靠當事人自己拿捏分寸,但最終的制裁者則是視聽大眾。

總部設在華府的媒體觀察機構AccuracyInMedia創辦人爾文說,在美國,媒體記者可以發表演說或寫文章,做什麼都可以,他的機構對此沒有立場。

他認為,記者平日採訪政治新聞,到了晚上或週末上談話節目發表意見,「理想是不含偏見,不帶政黨色彩,但那是理想」。

「媒體研究中心」媒體分析主任諾伊茲進一步說,隨著媒體記者越來越常表達他們的意見,美國媒體予人的客觀印象近年已漸走下坡。

諾伊茲說,美國沒有相關法律規範,記者有充分的新聞自由和評論的自由,「只要不構成誹謗,任何人要說什麼都可以」。

他說,「記者訪問記者」是二十四小時新聞頻道出現的效應之一,長期而言,新聞記者給人中立公平的印象會因此受到折損。

這是美國媒體觀察機構對這一特定現象的看法,但一位旅居華府的台灣資深新聞從業人員,認為美國談話節目仍有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聯合報前駐美特派員王景弘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火線」節目為例說,這類論壇節目的主持人和受訪對象本身不是記者,而是專欄作家或專業的政論性節目主持人,而且節目不會是一言堂,而往往是刻意安排持代表正反意見的雙方辯論。

現任台灣日報專欄作家王景弘說,參加這些談話節目的來賓發言時都能根據事實,希望能讓人信服,不致於天馬行空,道聽塗說,而且主持人也不會讓來賓做離譜的發言。

他說,如果談話節目的目的在於幫助民眾瞭解議題,就不應流於情緒。

王景弘認為,對於流於情緒、失之客觀中立和沒有品味的談話節目,觀眾和廣告客戶應有所選擇,另外,媒體跟各行各業一樣,也需要有專門的民間監督機構。

他支持資深新聞人盧世祥最近籌設媒體監督機構的做法,認為這是促進新聞界自律的重要步驟。

諾伊茲說,同儕的壓力對於改善記者經常發表評論的現象會有幫助,但同時,大眾也會把這種現象納入考慮。

他說,閱聽大眾瞭解哪些是記者的意見。他所屬的「媒體研究中心」進一步利用言論自由,使閱聽大眾在閱讀或收看新聞時帶著批判的眼光。

「媒體研究中心」總部設在北維吉尼亞州,宗旨是監控和揭發媒體有利自由派主張的偏見。

他們的具體做法,是留意媒體記者在報導之外藉電視等媒體發表的個人意見,如果發現有傾向自由派的情形,中心便透過新聞信和網頁披露,希望藉此達到制衡的效果。

美國有許多各類監督媒體的民間機構,但新聞報導或平面媒體記者上談話節目如何拿捏分寸的問題,主要還是要靠當事人的專業良心、報紙發行人對專業理想的堅持,以及媒體負責人是否清楚和在意閱聽大眾的反應。

「美國報紙編輯人學會」道德暨價值委員會主席喬安.勃德女士說,記者上談話節目發表評論牽涉的是「可信度的問題」。

她指出,大眾期望記者客觀中立地報導新聞,但記者在談話節目中毫不保留地表達主觀的意見,這對記者報導的可信度是一個打擊。

根據她的說法,報社發行人應該注意到讀者大眾的期望,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她說:我們︵指報界負責人︶跟大眾有個約定,要以他們的利益為念。(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記者上電視評論性節目」連線報導之三
消息:台灣計劃加強民防能力 應對中共威脅
北約:美在波蘭新建的導彈防禦基地準備就緒
英相斯塔默會見拜登 鞏固英美特殊關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