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為何成為貿易制裁“靶子”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5日訊】現在大家都注意到,中國大陸已成為貿易制裁的主要對象之一。据統計,制裁中國大陸的貿易案子逐年增加,1995年為143起,2000年達到207起,居世界各國之首。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因,也有外因。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從中國大陸自身情況看,中國大陸是一個大國。在世界貿易中,如果把歐盟看成一個單位而不看德國、法國等具體國家,中國大陸已經排列第四。但同時,中國大陸出口商品相對而言,品种較少,渠道較窄,量大而集中,對外國市場的沖擊或潛在沖擊可能性大一些。

更加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國內的不少出口企業一發現外國某市場的商机就往往一哄而上,商品雷同彼此抄襲。由于市場有限,為爭搶客戶而自己相互殘殺,不顧一切地壓价,不但虧了血本,還有“傾銷”之嫌。若不改變,只會把一個個市場弄糟弄丟。

一般說來,進口一個商品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自己不能生產出這樣好的商品,二是自己不能夠生產出這樣廉价的商品。但是,“以廉取胜”始終不是一個好辦法。從歷史上看,發展中國家品种單調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還是受到打壓。在今天,無論在國際市場還是在中國市場上,絕大多數制成品已不是供不應求,反倒是產能過剩,中、低技術產品更是如此。反觀國內,有些人觀念還未轉變。中國一百多年來的貧窮落后狀態,造成了一种心態,哪怕產品簡單粗糙一點,只要便宜,能夠湊合著用就行了,但那是物質匱乏時代的情況。

現在“以优取胜”才是正道。商品的檔次高、質量优、功能強、品种新,人家不買也不行。“以优取胜”當然比“以廉取胜”來得辛苦和不易。我們應該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認真保護創新者的正常權益。保護得好不好,影響到我們競爭的強与弱。“以廉取胜”其實要付出不少的代价。但這個代价常常被一些非市場原因所掩蓋。而往往是這些非市場因素,在我們遭到反傾銷制裁時需要大家同舟共濟。在遭到反傾銷起訴時,听之任之畏縮不前,就可能在國際上反傾銷的斗爭中給人留下一個“好欺負”的印象。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的出口商品在构成上和水平上,這些年來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現在又有了加入WTO的推動力。但是形勢在迅速發展,舊的差距彌合了,新的差距又產生了,所以要与時俱進不斷努力。

近10年來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出口增長十分引人注目。加上西方媒體的渲染,世界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和出口產生了“敬畏”感。在世界貿易這個領域中“敬”同“畏”似乎不易分開,中國又是國際貿易新上場的主要“運動員”、WTO的新成員,加上一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因素,中國這個目標太大太招眼,成了自然的“靶子”。

一些國家常常可以利用中國這個“靶子”,搞貿易保護,以便在國內政治中得分。歐美國家在中國加入WTO談判中條件苛刻,日本、韓國在同中國的貿易摩擦中,也有國內的政治因素。日本的農民是執政党的重要選民基礎,制裁對象的中國農產品有些是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的“返銷”產品。最近有報道說,日本的伊藤忠商事有意在中國東北投資种植花卉,返銷到日本去,如果數量大也許會成為一個摩擦的因素。据韓國學者的研究,韓國大蒜价格的暴跌并不一定是從中國進口大蒜造成的。因為价格暴跌期從中國進口大蒜的數量已在減少,而同時韓國國內產量卻大幅上升。但是大蒜在韓國很重要,韓國農民占人口10%,政治影響力非常大。

中國經濟雖然歷史上說是計划經濟,但現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已完全是市場運作。可是有些國家并不了解這一點,或者沒有作出應有的努力來了解這一點,因此對中國的經濟體制“不放心”。其中一個表現是中國加入WTO議定書中保障措施的條款“与傳統保障措施”有所不同。換言之,就是擔心政府的計划經濟行為會“扭曲”市場規律。因此,對中國的出口暫時就會特別“警惕”。于是,從其他國家進口不產生問題,從中國進口就也許會產生問題。

在世界貿易中,關稅降下來了,但“反傾銷、補貼”的摩擦都相應加劇了,針對中國的外在制裁因素近期不會消失,中國應當善于應對。通過磋商和相互讓步有可能達到一個不傷元气的解決辦法,這也就是為什么真正實施的貿易制裁遠比提出制裁的案例少。貿易戰烽煙四起,巨大的傷亡卻并不多。當然,最好還是不要當“靶子”給別人打。(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超級三零一”審查名單 日韓台歐盟榜上有名
史無前例的歐美貿易戰一觸即發
布什﹕決不輕易饒了古巴
美國正式調查加拿大卑詩省林木補貼貿易控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