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十大秘聞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6日訊】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中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獲得完全的成功。三十多年過去了,其中一些真相外人很少知道,北京青年報25日刊文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的秘聞。

一、從蛛絲馬跡中探索氫彈的奧秘

當今世界,原子彈、氫彈在各國都屬于國家絕對机密,再友好的國家,對此也是守口如瓶。50年代前期,中國當時稱為“老大哥”的前蘇聯,對此也是滴水不漏。

自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成功地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后,科學技術人員激發出向研制氫彈奮斗的极大熱情,但當時也只知道氫彈的一般原理,即用原子彈當扳机,先將原子彈起爆,爆炸產生的百万度以上的高溫,將使氫彈的熱核材料產生劇烈聚變,釋放出更大的原子能,使溫度和壓力极度升高,因而產生更大當量的爆炸。但更深層次的原理和方案當時還不知道。怎么辦?

科學家們在討論中認為,美國人自1952年10月31日爆炸了第一顆濕式氫彈裝置;前蘇聯人自1953年8月21日爆炸了第一顆干式氫彈裝置;英國人自1957年5月15日爆炸了第一顆實驗氫彈原型。距當時已有10年左右,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學術技術報道中,總會出現某些討論和炫耀的文章。哪怕是從側面的點點滴滴的報道,對中國都會有所啟發。于是科技人員對國際上有關的論文、雜志、學術報道等刊物進行全面搜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線索終于在一篇有關氫彈的科學技術報道中出現了只言片語。字是不多,但啟發价值很大。專家們在此啟發下,進行大量的理論研究和無數的計算,終于將氫彈原理方案的奧秘揭示出來。當然,只言片語的啟迪,不能作為成功的主要方面。最主要的是,當時我們的研究隊伍稱得上是人□濟濟,大家為此付出的艱辛是后人難以想像的。

二、大膽采用轟炸机空投氫彈的方式

中國科學家一開始就提出要用空投方式將氫彈投擲到新疆的羅布泊上空。這就是說,中國要實現的第一顆氫彈,是真正的氫彈,而不是一個裝置。因為裝置不是武器,只是為了做實驗而用的。

美國人于1954年2月8日,在比基尼島試驗場爆炸了地面上的實驗性氫彈裝置,直到1956年5月20日,□首次由B-52型轟炸机運載,在比基尼島上空空投下一顆氫彈。中國科學家提出一次到位試驗氫彈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仍是令人難以忘怀的。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還必須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因為當時中國擁有的轟炸机的最大載重量小于10吨,氫彈的設計總重量也必須小于10吨。又例如:原來的飛机沒有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問題,現在執行這個任務,轟炸机就需要改裝,必須防止人員和飛机在投擲氫彈以后,絕對保証不受到放射性污染。

三、擬氫彈投擲時,主降落傘撕破

在正式投彈前,必須要進行模擬氫彈的投擲,所謂模擬氫彈,就彈体的外形、重量都和真的氫彈一樣,而內部是配重□□“死膛”的。但是,不幸的事發生了。1967年年初,投擲模擬氫彈時,懸挂模擬彈的主降落傘在空中撕破,而且破得很嚴重。

當時負責生產氫彈降落傘的南京降落傘工厂,頭等大事是“文化大革命”,工厂已完全停產,若大的生產厂房,空無一人。新降落傘的生產十万火急,而厂里卻是如此狀況。唯一的辦法就是壯著膽,硬著頭皮,找掌權的几個年輕人談此事的重要性、急迫性,對國家、對世界革命的影響,請他們立即恢复生產。奇跡發生了,他們居然同意了。生產出合格的新降落傘后,用專机緊急送到了新疆基地,与真正的氫彈進行了裝接。

四、轟炸机投擲氫彈時多飛了一圈

按照氫彈試驗中制定的精确工作程序規定,飛机飛到核試驗靶場上空,圍繞上空飛行第一圈為檢查儀器、觀察地形、心理准備等;飛行第二圈,操作各种程序,將氫彈投下。但飛机飛到第二圈,氫彈并沒有投下來。飛机飛到第三圈,□將氫彈投了下來。這是怎么回事?

1967年6月17日早晨,試驗場上空,天气晴朗。所有人員,各就各位。一架銀白色的噴气式轟炸机,在蔚藍的天空,拉著白煙,飛了過來,繞過靶心上空飛過一圈,指揮所的喇叭里傳出口令:注意了!第二圈將要投彈。但看著飛机飛過第二圈,毫無動靜,怎么回事?飛机飛到第三圈,突然天空出現了极強的閃光,緊接著轟鳴之聲響徹云霄,巨大的蘑菇云升上藍天,巨大的轟鳴聲与人們的歡呼聲在這個大沙漠的天上和地下響成一片。成功了!

五、氫彈享受了國家領導人的“待遇”

氫彈的研制基地在青海,最后組裝和爆炸試驗在新疆,研制好的各种元件、器件、部件、彈体等,要從青海運到新疆。這些材料的特殊安全性,不能用飛机運輸,也不能用汽車運輸,只有用火車運輸。而這种火車是一种特殊的專列,從外面看上去,是一列普通旅客列車,但它比一般旅客列車每節車廂多了四個輪子,這是為了增加列車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這和國家領導人的專列車廂是同等水平。這一特殊專列從青海出發后,鐵路沿線就加強了警戒,沿線的鐵路部門都被命令以高級領導人的標准對待此列車,卻不知道上面載的這位高級“乘客”就是這顆氫彈。

有一次核武器研究設計院的試驗室有基建施工項目,從外面請了几位建筑工人。為了保密,派了几個解放軍戰士站在他們旁邊看著。施工的師傅特別不滿意:你們這個單位太少見多怪了,北京許多大干部的房子我們都修過,都沒有像你們這樣保密,這叫什么事儿呀!

六、趙爾陸上將在氫彈爆炸試驗前期突然去世在辦公室

趙爾陸上將是一位老上將。當時的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是核工業部、航空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兵器工業部、造船工業部、導彈工業部的主管部門,所以趙爾陸就是這六個軍事工業部的主管領導,他的責任和擔子有多么重大,就可想而知了。

1964年上半年,當得知青海核研制基地正在緊張研制、組裝第一顆原子彈,趙爾陸決定出差前往西北,親自了解情況。最后一站到了青海,那里海撥高度近3000米,當時,他因患有肺气腫和哮喘病,明顯感覺呼吸困難,出不來气,即使在此情況下,他仍堅持工作、察看現場、听取匯報、了解情況,忙碌到晚上,他終于支持不住了,一連吸了几次氧,也緩解不了,一夜只能躺下一個多小時,過一會儿,就得坐起來喘會儿气。跟隨他身邊的工作人員,都甚為欽佩和不安。

1967年初的天气特別寒冷,辦公室的暖气到夜里就沒有了。這樣一位身經百戰的老人,為氫彈的各項工作焦慮,心情壓抑,而他又身患多种疾病,在寒冷的辦公室里,連呼吸都困難的,身邊卻沒有醫護人員和親友。在無人幫助、無人救治、無醫無藥的情況下,于1967年2月2日凌晨,只有62歲的老將軍在辦公室里哮喘病突發,過早地离開了人間。

七、美國人數月前就知道中國要進行核試驗

1967年初,中國從收集到的美國通訊社和其他有關報道中,不斷看到有關中國在不久將要進行一次核爆炸的報道。這個极為絕密的大事怎么傳到美國人那里。開始中國科學家不理解,是不是內部出了問題?

隨著調查了解工作的進展,通過分析研究,秘密泄露的真相明白了。中國人誰也沒泄密,而是核試驗基地的現場被美國偵察衛星偵察到了。參加氫彈爆炸效應試驗的裝備、器材非常多,而美國人的偵察衛星,經常定時地由頭上飛過。

八、周恩來在氫彈爆炸成功后的第一句話是“毛主席万歲”

在离氫彈爆炸試驗的靶心十多公里的位置,有一排半人高的觀察戰壕。在戰壕里有一部專線電話,此電話專線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的辦公室。在試驗前,不准任何人使用。

1967年6月17日早晨7時左右,聶榮臻等各部門領導人在核試驗基地司令員的陪同下,提前來到了核試驗場戰壕。我當時很榮幸地站在聶榮臻身邊。7時多,核試驗基地的第一把手張司令員報告,載著氫彈的飛机已由基地机場起飛,正向試驗場上空飛來。不久,指揮部的喇叭里廣播,飛机已快接近試驗場。接著,一架銀白色的轟炸机拉著白煙飛到試驗場上空,載著氫彈在我們頭頂上盤旋,進入第一圈飛行,進入第二圈飛行,進入第三圈飛行。激動人心的時刻終于到了,氫彈爆炸,那巨大的蘑菇云不停地在空中翻滾,越滾越大,越壯麗。

就在這壯麗場面映照大地的同時,聶榮臻拿起戰壕里的專線電話,向周恩來報告:試驗成功了!周恩來第一句話就是高呼:毛主席万歲!聶榮臻也跟著高呼:毛主席万歲!

九、李覺副部長被迫當了“八級瓦工”

李覺原是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50年代末期調到核武器研究設計院擔任第一任院長,后來又調到核工業部擔任常務副部長。從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時就是研究院第一把手的元老,“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日子就越來越不好過了。開始是不停地檢查檢討,后來甚至沒辦法工作,氫彈試驗時也找不到他,再后來,人們都說他當上了“八級瓦工”。

在“文革”時代,不管哪個單位都有兩派,每天打派仗。這時候,李覺表現出了獨特的性格和超常的睿智。他有意識地主動當上了“八級瓦工”□□就是“高級和稀泥工”。和來和去,還真和出了一些效果。有一次,在李覺和稀泥后,居然有一派對另一派提出:我們先暫停爭論,這一段先把科研項目搞出來以后再談。

十、聶榮臻吃的饅頭是砂夾饅頭

1967年6月17日上午,氫彈試驗成功后,聶榮臻決定隨即由核試驗現場乘小型運輸机返回核試驗基地,部分人也跟隨他回了基地。

在核試驗現場,每個人可能都會減肥,減的多少取決于他呆的時間長短。因為核試驗現場的生活條件相當苦,饅頭是砂夾饅頭,咬起來能發出清脆的聲音;泡出來的茶是苦澀味,因為羅布泊地區的水是苦水,多年來,司令員就用這种水泡他的碧螺春,也不知是什么味道;一到傍晚,蚊子追著咬人,每個人頭上套著一個网罩,要是不說話,都不知道是誰;還不時在附近听到咯吱、咯吱的聲音,那是餓急了的老鼠在啃電纜的外表皮。(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阮銘:恐怖與謊言統治的中國——《遠華案黑幕》序
陳奎德: 讀《沙 哈 洛 夫 傳 記》的感慨和啟迪
中國同時遭遇大旱大澇 促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港人民幣存款攀升 湧港餐廳相繼關張疑走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