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西煤礦爆炸事故凸顯中國工會的官方本質

《中??工通?》?者?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5日訊】說實話,“6.20”雞西煤礦爆炸,一百多工人遇難的消息傳來的一瞬間,我們有過難以言喻的悲傷和無力感。

對中國又再發生嚴重的採礦業事故,我們有此預感。因此,近一年來,中國勞工通訊在它的廣播節目中,在它和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的電話談話中,在它的電子報的報導和社論中,重點地報導,討論和評論了中國煤礦爆炸事故及原因,並盡可能根據中國目前的政治和社會的實際,提出現實的、有操作可能的解決辦法。我們曾想盡一切辦法來避免可能的悲劇。但,它到底是發生了,從下面韓東方和工人的談話中我們會看到,這悲劇比我們之前想像的更悲慘。更嚴重的是,它還會發生。

2002年6月21日,即事故發生後的第二天,中國勞工通訊便立即設法與雞西煤礦總工會取得了聯繫,以了解當地工人及遇難家屬的情況,並希望與當地工會討論如何採取有效行動,以切實幫助遇難礦工的家屬。但,當我們撥通雞西煤礦總工會的電話時,對方居然沒有耐心聽完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把電話掛斷了。

在雞西煤礦工會掛斷我們的電話之後,我們找到一位在井下挖了17年煤的礦工,這位頭、手、胳膊都曾經在井下受過傷的礦工在談話中告訴我們,工會是站在黨委和企業管理者一方對付工人的,他們只按政府和黨委的文件和決議辦事,怎麼會為工人說話呢?這名礦工的話聽起來不好聽,但卻道出了事實的真相。不是嗎?本來,這個“工會”在防止事故的發生上是應該也能夠做些非常重要的事,但它卻選擇什麼也不做。而且,在事故發生後,它表現的不但冷漠,而且猥瑣。

而就是這個“工會”,即中華全國總工會,剛剛在6月10日的國際勞工組織常務理事會選舉中,面對以色列工會的競爭,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衝突最嚴重的國際環境中,以一票之差當選為工會組的常務副理事。中國政府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為這一外交勝利表現的份外高興,並在全國各大傳媒進行大肆宣傳。6月12日工人日報便在社論中聲稱:“這是中國工會在國際工會運動鬥爭中取得的重大勝利,可喜可賀。……中國工會重返國際勞工組織理事會是正義的勝利。我們將繼續奉行獨立自主、廣泛聯繫的國際活動方針,從維護髮展中國家工人的根本利益出發,更好地參與國際勞工事務,為推動國際工會運動的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然而,雞西煤礦爆炸事故後,中華全國總工會到目前為止的表現,再一次表明瞭它只是政府和共產黨的一個辦事機構,一貫地站在工人利益對立面的角色。就算退一萬步說,一個連自己國家工人的權益都不願意出面保障和維護的“工會”,還奢談什麼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工人的根本利益呢?

更重要的是,我們中國的這個官方工會,實際上在這次雞西煤礦的慘劇中,以及在其它一系列的煤礦爆炸及重大的勞動安全事故中,都應該負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責任。假如在平時,這個“工會”能夠象一個真正的工會那樣,組織工人學習最基本的勞動安全生產知識,事故就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避免;如果這個“工會”能夠將工人組織起來,在每一個企業和礦山監督生產安全,並在發現安全隱患之後按照《工會法》和《勞動法》的規定,組織工人撤離工作現場,拒絕在危險場所繼續工作的話,礦山的勞動安全狀況就不會惡化到今天這種地步。而且據我們所知,在雞西煤礦,百分之八十的礦工是臨時性質的“協議工”,和什麼工種都不是的,只經過三天培訓就下井作業的工人,假如官方工會曾經出面,依法制止這種非法用工制度的話,井下作業礦工的素質就不會低到連放“明炮”會出事都不知道的地步。再者,礦方將採煤面承包給私人,這一方面使得原有的國有企業礦工失去工作機會,同時為煤礦安全埋下巨大隱患,如果工會出面制止這種違法承包行為的話,中國煤礦每年上萬名礦工就不會枉死,國家也不會為此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中華全國總工會沒有依法履行工會職能,出賣了中國工人的利益,損害了國家利益,更加破壞了工會組織應有的為工人利益而抗爭的形象。如果全總不盡快放棄一貫的服從企業、政府和黨的利益這一立場,回到維護工人利益的立場上來的話,將來,中國工人是不會原諒他們的!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礦井裡挖煤的工人們是多麼需要他們的生命能有基本的保障!而且,他們最能隨時感受到礦井下的危險所在。因此,讓我們扣著良心好好想想,如果礦工們有自己的工會組織,並能通過這個組織對礦井現實的或潛在的危險作出及時反應,向礦山領導或企業老闆施加壓力,以改善安全設備和工作條件,是多麼的重要。我們認為,工人應該有權組織屬於自己的獨立於政府和任何政黨的工會,這才是礦工生命安全和利益的最基本保障,也最符合礦山、企業及國家發展的長遠利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江西豐城煤礦爆炸20死
BBC: 中國多起煤礦爆炸死傷嚴重
兩日三省爆煤礦奪50命
48人死亡 陝西韓城特大煤礦爆炸背后有腐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