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中國出版業大整合,白忙!

陳勁松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19日訊】据悉,最近中國出版業實施大整合,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人民音樂出版社、三聯書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和新華書店總店、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等,共12家大型企事業單位,組成所謂“中國出版集團”。人員5000人,資產50億。號稱中國出版業的“巨無霸”,或“出版業航空母艦”。看上去頗有派頭。

表面上的說法是,組成“中國出版集團”,是為了因應中國加入WTO之后,國際出版業的競爭。經濟學上的根据是,重組以形成規模,從而形成規模效益。中國當局承諾入世后開放出版市場,首先開放圖書零售業。但了解中南海的人都知道,對他們來說,這是絕對辦不到的。真正開放出版市場或圖書市場,讓民眾了解更多資訊,簡直等于是要了中南海的命。因為,一旦有外資外商通過發行渠道來調控圖書生產,西方文化价值觀念勢必破門而入。

前往致詞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石宗源聲稱:組建出版集團的目的,是要主導出版物市場和參与國際競爭。一個“主導”,將幕后的用心暴露無遺。不管經濟如何發展,中南海當局不可能放棄對精神文化領域的控制,正如他們不可能放棄手中的權力和既得利益一樣。因此,他們只會在這一環節上盡量拖延、阻擾、制造障礙。一個斷言是,新聞出版,是中國在加入WTO,溶入世界經濟過程中,最不可能放開的一環。

從四十年代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到八十年代鄧小平“二為方針”(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定位,中國的文藝事業連同出版事業,就一直是“党的工具”,為當權者服務。

從四九年中共建政一開始,中國出版業,就是計划經濟的產物,典型的國營企業。有虧無盈,或者虧多盈少,至今沒有擺脫這一陷井。遍布全國城鄉的新華書店,貌似連鎖店,其實全然沒有連鎖的功能。各自為政,低效率地勉強維持經營。

想一想,西方各大媒體是世界上再客觀不過的東西了,這些媒體也以經常批評他們各自的政府而著稱。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可以直接接收到這些媒體所發出的報道和信息,甚至包括柬埔寨和阿富汗,但泱泱大國如中國,竟對之嚴密封鎖,連電腦网絡都不放過,層層過濾,視之如洪水猛獸。

從經濟上而言,出版業本來是一大產業,具有与其他產業同樣的性質,成本与效益,虧損与盈利,經營与管理,絲絲縷縷,都關系到這一產業的興衰存亡。但在中國,這一龐大產業卻受到人為窒息。這類人為窒息的產業,還涵蓋了新聞媒體,電影電視,舞台藝術等几乎所有精神文化領域。

八、九十年代以來,也出現了許多計划外的圖書,更加多姿多彩和触及生活本真的圖書,較大地丰富了民眾的精神生活。

遺憾的是,承載這一變遷的,并不是官方出版社,而是地方上的或者挂靠性質的小出版社;承擔發行的,也并非“國營新華書店”,而是小攤、地攤、甚至地下攤檔;最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更多的圖書或其他文化產品,竟然是以“侵犯知識產權”為手段的盜版。恐怕只有這些計划外的圖書或其他文化產品,以及體制外的營銷渠道,才算得上是整個市場經濟的一
部分吧!

因此,所謂“出版業大整合”,實際上,又是一場“瞎子點燈白費蜡”的游戲。因為,綜上所述,中國出版業不僅長期落后,還仍然受著制度、權力、觀念等東西的重重束縛。在這种條件下,即便是組成所謂“出版集團”,哪里又可能成為國際出版業的競爭對手?

最后,所謂“出版業重組”,不過是讓一批投机客,又找到了新的頭銜,輕而易舉地官升一級;并再一次趁著混亂,洗劫國有資產,“分一杯羹”。至于組合之后,是否具有真正的規模經濟效益,那就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了,反正還是國營企業。一句話:出版業大整合,白忙! (新世紀)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中共外資新綱領寬緊迥異 媒體出版業“外商免談” (3/15/2002)
  • 相關新聞
    中共外資新綱領寬緊迥異 媒體出版業“外商免談”
    章天亮:慈悲與懲罰
    【人物真相】楊慧妍:中共金融爆雷的犧牲品?
    馮睎乾:彭定康仗義執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