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翻譯中國文化的「老外」

人氣 820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9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劉菲洛杉磯報導)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的老外不少,致力於將中國的文學藝術作品介紹給英語世界的老外學者卻很難得,因為這牽扯到艱苦耗時的翻譯工作。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什麼樣的人願意投入這樣的工作呢?

總部設在洛杉磯的Bridge21 Publications是一個專門翻譯出版中國及亞洲作品的出版社。自從2011年成立以來已經出版了包括《唐朝的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 in the Tang Dynasty),《中國文化快照》(Snapshots of Chinese Culture),《哲學與儒家傳統》(Philosophy and Confucian Tradition),《跨國中國電影》(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賈樟柯「賈想」》(Jia Zhangke Speaks Out) 等近15本書籍,還有10本書在出版過程中。

格雷戈里‧卡普蘭 (Gregory Kaplan) 博士是總部設在洛杉磯的專門翻譯出版中國及亞洲作品的出版社Bridge21 Publications的創始人兼CEO。(網絡圖片)

不久前 (8月20日),記者有幸採訪到該出版社的核心人物——創始人兼CEO格雷戈里‧卡普蘭 (Gregory Kaplan) 博士。卡普蘭有一長串履歷,奧伯林學院取得學士,芝加哥大學碩士,斯坦福大學博士,撰寫、編輯出版了三本有關宗教和人文科學書籍,並發表了大量的期刊文章和書籍章節。畢業後曾在加大舊金山分校、斯坦福和萊斯大學全職任教。目前卡普蘭的研究興趣圍繞高等教育、知識產權、中國和猶太文化研究、電影及全球化發展。2011年他和若干志同道合的學者朋友創立了Bridge21,後在香港又開分社。

採訪前,筆者特意瀏覽了卡普蘭的著作節選。對一個以中文為母語的人來說,這些論文顯得深奧晦澀,學究氣十足,一個字「拽」。萬幸的是,電話裡的卡普蘭一點也不「拽」,反而有點疏於詞藻,立刻讓人放心不少。和卡普蘭一席交談,更能感受到這是一個謙遜的美國人,也許是受了中國文化的薰陶。

曾在香港大學任名譽研究員的卡普蘭,經常來往於中美之間,去過北京上海,結交了不少中國朋友。他說,創立這個出版社不僅是希望架設東西方文化的橋樑,為研究中國的學者提供學術信息,也是為了盡朋友之情。「我在中國交了很多朋友,在大學裡有很好的朋友。從某一方面來說,他們的研究環境很艱苦,在那個環境下很難創造出高水準的研究成果,不僅僅是因為缺乏言論自由,也是因為生活方式。」

他說在西方,學者有做研究的自由但競爭也很激烈。而在中國,學者好似政府員工,沒有很高的報酬,能做研究的時間也不多:「在西方,你可以請一年的假寫書。在中國,你要教課和做很多其他學校工作。潛心鑽研學問得不到多少回報和獎金。特別在社會科學和人文領域。」他特別指出,中國的學者在研究人類學、少數民族方面面臨獨特的挑戰,因為這方面政府監管很嚴。

為此,發掘好的中文作品並將它們翻譯介紹給西方成了卡普蘭的志向:「有些研究成果非常有意思,但是很難找到。我們希望給非中文讀者帶來一些好作品,讓他們了解中國人怎麼看待自己的文化。」

對中國文化,卡普蘭有很感性的了解:「和普通中國人坐下來交談更有意思。政府只有一個聲音,而和我交談的人有各種觀點。但是中國人把很多事都看作理所當然,認為質疑政府沒有意義。」

另外,中國人說話喜歡繞彎子,美國人直來直去,以致在和中國朋友談話時,他經常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的友誼,因為這些中國朋友「人很好」。他還發現:「中國人對食物有很強烈的意見,美國人就不那麼在意。美國人對政治有很強烈的意見,中國人則很委婉,只在好朋友之間討論。」

採訪時卡普蘭正要出發去北京參加一個國際書展。他表示迫不及待地想見到北京的老朋友們。「去年11月我在北大,和朋友吃飯聊天……中國人渴望文化交流。而我也想了解中國的電影和文化。」

喜歡交朋友,對書更情有獨鍾的卡普蘭說:書籍代表文化的起源。有3,000年歷史的聖經和中國的四書五經,有一個類似之處,即「人們至今仍然認為這些古籍是相關的,它們定義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Bridge21網站:www.bridge21.us,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通過網站投稿。◇

責任編輯:李滌非

相關新聞
出版社老闆:神韻是表現神的藝術
維護正體書籍 台出版社具文化使命
出版社副總: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新光遠流聯手  推動校園翻轉閱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