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丕東:我們還停留在讚歌時代嗎

人氣 6

【大紀元2015年06月08日訊】截至6日12時,「東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遇難者人數升至396人,14人倖存,46人下落不明。

零零碎碎的,在網上不斷看到關於「東方之星」非官方的消息,這些消息一旦浮現,就被打撈走了。如傳言《經濟觀察報》記者張曉暉稱重慶東方輪船公司銷毀大批檔,後被警方傳喚。若這些消息正常傳播,社會上對其真偽還無法確定,現在警方一傳喚,反而坐實了這個消息。在事故發生,急需調查的緊要關頭,銷毀的定然是與該事故相關的重要證據。比如,大股東是誰,是否存在對事件調查施加影響,而歪曲真相的能力?「東方之星」從客輪改為遊輪,是否存在重大違規操作,而造成本次事故?「東方之星」在經營過程中,是否已經發現隱患,而未能及時排除?監管部門是否未盡職,對本次事故有直接責任…..

有很多疑問,完全可以通過媒體的調查得以澄清。只要放開媒體報導的限制,不管有沒有真相,都會得到梳理,事情說清楚了,豈不是好事?那麼,參與營救的官員、官兵、及其他人員,全身心營救就行,完全不必顧慮其他。可就是因為行政權力的習慣性干預,反而讓事件複雜化了,也就造成了更多的「謠言」。相對於官方消息的空泛,責任不清,「謠言」更接近客觀事實,更具有想像力,讓更多人去相信。

然而,收起權力之手,把事件還給公眾,讓媒體客觀報導,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一艘建造了20年,進入老年狀態的客輪,帶走了400多條生命,這是國難,應舉國同悲。但我們看到,災難造就的是英明的領導、英勇的救援人員,甚至最帥的男人都來了。對於災難,官媒已經習慣了慶功式、喜慶式的報導,要把參與的官員個個刻畫成堯舜禹一樣萬眾矚目的人物,要把參與救援的人員描繪成最帥、最美、最勇敢的人。

在營救的緊要關頭,一些矯揉造作的新聞標題,帶來的是全世界的嘲笑:《4天3夜,那些感動我們的瞬間》、《沉船救援,十個註定要載入歷史的鏡頭。》、《孩子別哭,我在長江,已經回到了母親的懷抱》、《在長江大風大浪中譜寫萬眾一心的讚歌》……我們面對的是400多條生命,爭取多營救一個倖存者,就是給家屬最大安慰,這是實實在在去做的事,偏偏要用屍體壘起頌歌,這是新聞工作者幹的事嗎?如果新聞不是記錄真實的事件,而是為美化為脫離事實的宣傳,那麼這還能叫新聞嗎,充其量只是官方站在自己立場的通報。

在大災難面前,戰鬥在第一線,是官員的本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官兵及其他救援人員參與營救,也是職責所在。拿納稅人的錢,替納稅人辦事,這是基本的工作,就應該默默無聞盡心盡力。

相反,媒體在如何謳歌上費盡心思,把參與搜救的本職工作,報導成各路英雄豪傑盡顯風流的盛會。我們的社會道德就這樣被所謂的主流媒體所裹挾,價值觀嚴重歪曲。於是,搶救變成作秀,我甚至要在偶然的機會看到了臺灣東森電視臺播放的畫面,才知道家屬情緒激動,有的還與官方發生了激烈衝突。

2014年,我去韓國旅遊時,看到青瓦台對面、以及首爾的街道上,有許多人因為歲月號事件示威,他們的堅持不懈,才會有政府的態度。對遇難者負責的方式之一,是尋找事故的根源,是人禍要懲罰人禍製造者,是天災,要避免逆天而鬥。

網上有質疑的聲音,遇難者家屬情緒過激,這屬於人的情理之中,有什麼大驚小怪呢?如果沒有互聯網,也許我們一無所知,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正能量」面前,我們為領導點讚,為英雄感動,唯獨忘了為遇難者悲痛。

到了今天,有這麼人發出質疑的聲音,有了自己的觀點,這就是社會的進步,只不過,我們的國家機器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還在老路上與人民較勁而大汗淋漓。

真實、客觀是戰勝一切謠言、質疑的最有力的武器。

救災是職責而不是貢獻,這是職業官員最基本的職業認識。

人民需要的是救災速度、救災進程、救災結果,不是表演藝術,請官媒留一點操守。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東方之星沉船事故死亡人數升至77人
李克強親准外媒採訪船難 採訪仍受阻
外媒聚焦長江沉船:家屬自發赴現場斥官員撒謊
長江船難失蹤者家屬現場抗議與警對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