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北大清華互掐 丟的是中國教育的臉

人氣 66

【大紀元2015年06月28日訊】這幾日,北大、清華這兩所問鼎中國的知名高校為了招到在高考中名列前茅的「高分生」,居然在微博上展開了一場唇舌之戰。戰爭的核心無非是指責對方利用非正當手段,搶走他們眼中的「高材生」,而最終的結果卻在各自刪除微博的低調處理中尚未分出勝負。

想來想去,這場打從一開始角逐就注定了沒有輸贏的戰爭,其實根本就毫無意義。既然大家都能拋開「百年名校」的高貴身份,不以學識修養、而只以一次考試的分數來挑選人才,不以自身的教育內涵、學術底蘊,卻只以賣狗皮膏藥一般、自我推銷的姿態來招攬、拉攏學生,那麼二者之間定然分不出伯仲,其水平也就是「半斤對八兩」而已。

面對著極盡遊說之能事的諂媚嘴臉,那些在報考北大與清華之間游移不定的「高分生」是否更加茫然無措?於他們而言,類似北大、清華這種令無數中國人仰望的高等學府,其招生原則又怎會偏離「酒香不怕巷深」的寓意和道理?如今,這兩所高校的招生辦輪番上陣,放下身段、甘願被挑選,不顧「師者」的身份向莘莘學子毛遂自薦,這到底是在展現一種另類的平等,還是由於對「求賢若渴」欲罷不能?

要說平等,每個人似乎都應該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提供教育者不得以接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年齡、生理條件以及知識水平作為前提條件,拒絕或是區別對待想要求知、求學的人。這才是教育所應彰顯的公平。作為「兼容並包」的北大,作為「厚德載物」的清華,是否更不必只扎堆在高分學生中,殷切的表現出對他們所獨有的青睞?若說優質的高校也要兼顧「擇優錄取」的原則,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一次高考的分數是否就能準確的界定出「優」的實質與內涵?

對於「擇優錄取」,哈佛、耶魯等排名世界前列的美國高校是如此詮釋的。它們的招生官已多次將在美國高考SAT中取得高分、甚至是滿分的學生拒之門外;甚至明確提出,對於錄取的SAT成績並沒有明確的分數要求。而美國眾多大學的「錄取標準」除了會參考平時成績、托福、SAT成績之外,更要逐一審核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此項審核的比重在錄取中竟佔到了50%。當中國大陸的一位學生因愛吃泡麵而被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錄取的消息廣為流傳之時,校方給出的真實評價卻是,該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事實上,除了這位「不以高分取勝」的男生之外,已經有越來越多「成績平平」的大陸學生被美國名校錄取。

顯然,美國的那些名校並沒有因為錄取了成績不出眾的中國學生而使自己「掉價」,或是被認為降低了它們的教學水平。相比之下,這些只把高考「狀元」當作鎮校之寶的中國名校,卻幾乎從未曾在世界名校的排行榜中趕超美國的一眾學府。這樣看來,北大、清華對「優」的理解偏差不僅使「求賢若渴」最終變成百忙一場,更使得自身的品質、水準大打折扣。此番在萬人矚目的網絡環境中、唾沫橫飛的展開「口水戰」便是這種品質與水準的大曝光。而旁觀者非但沒有積極的將此理解為「求賢若渴」的決心與堅持,反而是大聲呵斥「丟人」的居多。

作為歷史超過百年的名校,北大、清華如今受到這般折辱,實在是有些冤枉。遙想當年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以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時,這兩所擁有濃郁的學術氣氛與人文情懷的學府絕不會幹出今時今日這般「丟人」的爭搶、對罵之事。而當我們在此嗟歎北大、清華已然淪落之時,其實更應該看到中國的學術界、教育界早已淪為「政治奴僕」的慘烈現實。那個扼殺天性的「以分數來論英雄」的畸形標準、那個扭曲人性的「以高考來論成敗」的奇葩原則,都不過是政治集團出於鉗制思想、愚化民眾的目地而精心培育、一手打造的怪胎而已。

於是,我們自然會想到,如今能上演中國的名校爭搶「高分生」的滑稽劇,定然離不開政治的編排與導演。北大、清華作為中國教育界的精英學府,它們若丟了臉面,中國的整個教育界也將自慚形穢、無地自容。事實上,中國的教育從形式到內容,長久以來無時無刻不在表演著令世界發笑的滑稽劇。而這一切毋庸置疑,皆是拜學術界、教育界的終極導師——中共政治集團所賜。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奇才受歡迎 中國名校招生「新招」迭出
高考招生格局變更  港高校成熱門
中國7成網友反對北大招生試行「推薦制」
大陸高考狀元棄北大清華 青睞港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