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隨筆】《禮樂文明縱橫談》:魂兮歸來(十八)

人氣 3

(續上期)民俗民風
民俗民風,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人居其地,積習成性,漸漸形成當地獨特的民俗民風。首先,不同的自然環境,是民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民俗通義•序》云:「風者,天氣有寒暖,地形有險易,水泉有美惡,草木有剛柔也。」 寒暑有別,山水各異,應順自然,適者生存。民俗民風是對生存環境的迎合親近,為了生存發展,造就了居民對環境的應對心理和順勢的生活習慣。

於是,不同的風土人情、奇風異俗,形成了一幅幅不同的風俗畫卷。民俗民風,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我國《詩經》中提及的十五國風,就是當時不同地域民俗民風的反映和記錄。《荀子•儒效》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風俗,是地域差異,歷史沿襲,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所以,《說文解字》的民俗一詞定位: 「俗,習也。」

風俗,是習慣的積澱。由於習慣心理的不同,於是,出現了各自不同的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生活習慣,信仰禁忌,這也正是民俗民風獨特的精神現象。民俗民風,還呈現為聚落、民居、飲食、服飾、工藝等物質因素。民俗民風,是不同群體的文化現象,是社會風貌的窗口。

民俗民風是百姓的生活習慣,因此,民俗民風不僅是禮樂教化的廣闊天地和強大載體;春風化雨,民俗民風更是倫理道德最滋潤的成長土壤。周公極力主張以禮正俗,以禮樂精神規範民俗,同時,周公還主張禮樂教化的通俗性,要「平易近民」。民俗民風,自在民間,是禮樂引導人心最便捷的途徑。《史記•魯周公世家》中,對周公簡政親民,教化通俗的主張,表達了熱情的認同。司馬遷說:「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只有平易親民,方能禮行之於上,化而為風;民習之於下,變而為俗,使禮樂的倫理精神,成為民俗民風的靈魂。風過草偃,使美好的綠色生命,得以蓬勃生長。司馬遷在《史記•樂記》中更進而闡釋,以禮樂文化整頓民俗民風,對社會管理的重大作用。《史記•樂記》雲,禮行天下, 「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化之者安,不從者危。」樂以情感人,勸善民心。「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發揮禮樂文化的教化作用,移風易俗,社會方能進入和諧安寧的美好境界。

風俗是社會的管理力量,所以,風俗自身更有待管理,為風俗聚美聚德,去惡去邪,這是民俗規範的根本。《詩經•周南•關雎序》云: 「美教化,移風俗」,開章明義,宣揚以禮樂教化,改善民俗。《周禮•大司徒》也指出: 「以俗教安,則民不偷。」執禮崇德的民俗,教人和平恭敬,百姓方能不苟且敗德。我國傳統的主體文化,都十分重視民俗民風對社會管理擁有的偉力。儒家一直倡導「化民成俗」,將禮儀化為民俗。道家也主張: 「我無為而民自化。」應順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形成和諧的民俗民風。在他們看來,社會管理不能全靠權利,構建公序良俗,是人心管理的坦途。禮於俗,漸臻為一體,古人期待「禮俗之界,至難劃分」,這是以教化美風俗的理想境界。

責任編輯:澤霖

相關新聞
喬治亞教師加薪等系列新法七月生效
亞特蘭大歡迎U18中華女壘國家代表隊    
疾控中心警告登革熱疫情 喬州16人染病
田納西州允許對強姦兒童的罪犯判處死刑的法律生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