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農村最美印記 古亭畚成社區亮點

人氣: 23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03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林萌騫台灣南投報導)早期苗栗以南的農家都有一座古亭畚,儲存全家賴以填飽肚子的稻穀,可惜經過社會型態的演變,大多已毀壞。位於濁水溪和清水溪交會的中和社區,一直是竹山鎮的重要穀倉,而且得天獨厚地還保留著13座祖父級的古亭畚,是農村的最美印記,未來也將成為社區的亮點。

積極投入竹山文化資產守護的竹山鎮民代表陳玉鈴,於去年9月的拜票行程中,發現中和社區竟然還保存著13個60年以上的古亭畚,她眼睛為之一亮,馬上就勾勒出「古亭畚尋寶園區」的願景,希望結合村民恢復農村原貌,和來訪遊客一起探索值得細細品味的台灣農村文化。

「古亭畚又名氣死老鼠」,陳玉鈴感動又感傷地表示,特殊的造型是先民智慧的產物,讓老鼠恨得牙癢癢的也偷不著穀子;造型古樸的古亭畚又是農村富饒的象徵,更是農村最鮮明印記,不過當初製作的老師傅都已凋零,這些祖父級的古亭畚真的要好好珍惜並加以活化。

陳玉鈴曾仔細研究過古亭畚的原始工法,下方以牛車輪為底座,然後以桂竹編出肚大、兩頭窄的圓滾身材,壁面則塗上混合粗糠、牛糞的黏質土,最後鋪上稻草屋頂就大功告成。

去年她聽說有一戶三合院被地主賣掉了,3座古亭畚正要上網待價而沽,她馬上自掏腰包買下來,將來準備捐出去,作為中和社區古亭畚尋寶園區的入口意象。她說,這些古文物是農村歷史文化的象徵,和在地元素結合能打造成非常美的農村文化園區,絕不能讓它們流落異鄉。

「我們家的古亭畚是全村最亮眼的!」80歲的老農吳連慶自豪地說,是他當家後請老師傅製作的,在舊居為家人儲存過20多年的米糧,搬到新厝後就功成身退了,但38年來還是把它當寶貝般珍惜,因為早已成為中和社區的農村文化代表,以後還要傳給子子孫孫。

羅珠玉阿嬤則談到,38年前搬遷時還真是大費周章,左鄰右舍都來情義相挺,先把古亭畚牆面上的泥土全敲下來,只剩下桂竹結構,再將棍棒墊在古亭畚的牛車輪底座下方,大家齊心合力地慢慢推移過來。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