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灝年:統戰是中共拉攏次要敵人的手段

導言:打擊主要敵人,統戰次要敵人。共產黨正是靠這種手段在大陸成功了。

人氣 878
標籤: ,

【大紀元2015年10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玉、燕楠悉尼報導)在全世界人民紀念二戰勝利七十週年之際,旅美著名歷史學家辛灝年教授受邀來到悉尼,這是他此次全球巡迴演講的最後一站。辛先生的講演時時刻刻都抓住聽眾的心,不時贏得聽眾的熱烈掌聲。特別是揭露中共如何用統戰手段最後奪取抗戰果實的部分令不少聽眾表示茅塞頓開。為滿足讀者要求,本報特將這部分整理成文。

統戰部前身是對敵工作部

我們一講統戰,大家都知道共產黨統戰真的有兩手。可是大家知道,統一戰線之工作部之統戰部是甚麼時候建立的嗎?其實統戰部是1948年改建的,為甚麼叫改建的呢?因為1948年以前,做統戰工作是中共中央對敵工作部來做的。

對敵工作部成了統戰部,所以統戰對象,共產黨的統戰對象,包括許多今天在海外被共產黨當作統戰對象的人,華人,我們的同胞,你們要記住,共產黨是對用敵人的態度來統戰你的,先是欺騙,後是消滅。你們看那些1949年以前被共產黨統戰的人,所有被共產黨統戰的高級知識分子、著名的人,他們哪一個在1949年以後有好下場,都是家破人亡。這是事實。所以今天在海外,還有朋友願意接受中共的統戰,願意拿共產黨一點好處,就出賣了自己的良知,你可要小心了,總有一天,共產黨會拿你當抹布一樣的悄悄地扔掉,甚至還要踩上一隻腳叫你永遠不得翻身。

那麼共產黨在抗戰中的統戰是怎麼回事呢?我告訴大家,第一是對國軍統戰。毛澤東在1937年的八一指示和八一二指示裡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要打進國民黨的政府和軍隊,要團結他們甚至要和他們交朋友,然後來統戰他們,把他們變成我們的力量。

在抗戰當中,共產黨第一個要統戰的就是國軍,就是國軍的將領,這對共產黨來講太重要了。我隨便舉幾個例子,第一個統戰的高級將領是誰?盧漢,原來在雲南,是六十軍軍長,1938年武漢會戰前夕,蔣介石把他調到武漢來續守武漢。可是,新四軍的一個人在武漢對盧漢進行了統戰。告訴他共產的前途如何,共產黨的抗日方針,共產黨怎樣怎樣,最後講得盧漢心動了,從此和國民政府和蔣先生離心離德。當時,他的部下一個師長兩個團長在他的批准下到延安變成了共產黨。這是抗戰時期,共產黨第一個統戰成功的例子。

那第二個是誰呢,赫赫大名的衛立煌,第二戰區的副司令長官,後來是司令長官,怎麼統戰他的呢?1938年4月,顧祝同處於抗戰的需要,共同抗日的需要,到延安走了一趟,在延安住了三個月,毛澤東安排他看了些地方、人和八路軍,他感覺到共產黨真的很有希望,他帶著對共產黨很有希望的感覺回去後幹了幾件事:一 是他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名義將幾百萬發子彈和輕重武器悄悄運到了延安;二是他居然向共產黨要了一些人,甚麼人呢?就是中共抗日軍政大學畢業的學生,他把這些人引到了第二戰區,去充當他軍隊中中下層的指揮員,所以他的軍隊裡面幾乎被共產黨赤化了。著名的西北軍的一個將領叫孫蔚如,當時是集團軍的副司令兼50軍軍長,就是這樣一個軍長,他的部下,團長師長竟然四分之三是共產黨員或地下共產黨員。

衛立煌居然在1943年提出要加入共產黨,那麼共產黨像對待宋慶齡一樣告訴他,你在國軍對我們的幫助更大,所以你暫且不要加入本黨。衛立煌果然造成的影響更大。後來在國共戰爭中,在東北戰場上,他徹底地背叛了中華民國,背叛了蔣先生的國民政府,共產黨就是這樣統戰的。

被統戰者下場可悲

最近出了一本書,叫《郭勳祺——熊貓將軍川軍驍將》,郭勳祺的女兒住在洛杉磯,她專程到舊金山來看我,然後把她寫的傳記給我看,我看了心裡很難過,我說你爸爸這個命運真的讓人感到同情,她說你無論如何給我寫個序。我想了很久,我要給一個國民黨的戰將、英雄寫個序,那還行,可這是個叛將,又是投誠的,你叫我怎麼寫,可是我想來想去還是得寫,為甚麼?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抗戰時政治軍事力量的角逐,可以看到共產黨的陰謀、共產黨待人的那種陰謀性、殘酷性。

這本書是一個甚麼故事呢?很簡單,他16歲就在四川參加了川軍,在西藏打過仗,21歲就是成都城防司令。抗戰開始以後,他做為川軍帶兵出川,蔣先生任命他為23集團軍副總司令和第50軍軍長。他當了軍長以後,積極抗戰,在上海會戰、徐州會戰之間那一階段,他在太湖參加戰役,親自帶著士兵在前線和日軍打仗,肉搏,被日軍打傷後去武漢休養,之後把他到了皖南,就跟新四軍住到一起去了。

整個的皖南地區,他住在涇縣的這一邊,陳毅住在涇縣的另一邊。可是20的年前,他在四川,少年將軍的時候,曾經認識陳毅並幫助過陳毅。也被陳毅給他灌輸過共產主義美麗天堂神話所動心,他一個貧苦出身的孩子,是因為戰功升上去的,有一點共產主義的農民思想,這是很正常的,可是這種思想還有他救了陳毅以後,他們之間結成的友誼,在皖南地區他們就好起來,而且很好,好到甚麼程度。郭勳祺竟然能請陳毅的政治部主任到他的國軍的軍隊裡面講抗戰,講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講延安是怎麼好。

等到他已經和陳毅的部隊相當不錯的時候,陳毅有一天晚上請他喝酒,突然給他提出個要求,為了抗戰,我們新四軍一支隊必須改名,叫江南抗日義勇軍。我們要通過你的防線,從蘇南到蘇北去,你有兩個師駐紮在蕪湖、銅陵這一線,你是否可以告訴你的師長打開你的防線,讓我軍順利通過完成任務,郭勳祺馬上放行新四軍從蘇南過江,而且他還把蔣介石給他的電報,叫他謹防新四軍的陰謀和破壞,拿給了陳毅看。陳毅很高興,當晚新四軍全部轉移。蔣介石的電報也被陳毅拿走當作友軍破壞這樣的罪證來揭露蔣先生。可是他自己呢,這件事情暴露了,蔣介石不可能不處分他,但蔣介石是個非常仁義的人,他殺了像這樣的軍長,別人也無話可說。但蔣介石也只是讓郭勳祺回到重慶休養,就不再重用他,可是他在這時跟共產黨一直有來往,一直到1947年,蔣介石讓他打襄樊之戰時,重新重用他。陳毅居然從山東趕到襄樊,專門去見郭勳祺。交給他任務,並當面告訴他,你已經是共產黨的特殊黨員了。郭勳祺一聽很高興,接受了任務,在1949年發動了成都起義。

就這樣一個人,從1949年到1959年的十年間,他做了十年的「運動員」,被批捕了十年,被鬥爭了十年,在1959年的一次批鬥後因腦溢血,結束了63歲的生命。

講到這裡,大家都很惋惜吧,他還是一個差一點改變了中國近代發展方向的人,為甚麼?1935年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義氣昂揚,雖然是在逃亡途中,他畢竟攫取了中共的最高權力,中央軍委主席。在貴州北部和湖北四川交界的地方,叫土城,郭勳祺和毛、周、彭德懷、朱德、林彪,這個地方打了一仗。郭勳祺帶領的部隊沒有共軍的多,他卻打敗了共軍,把毛澤東這一夥最高統治集團成員包圍在一個小山頭上,他的部下告訴他,只要一個砲彈,可以讓共軍一夥全部完蛋。郭勳祺想了一下,說不行,他的上級劉文輝跟他說過,我們跟共產黨國民黨的關係是三九關係,如果共軍一定要進入我們四川,霸占四川,我們一定要狠打、讓共軍進不了四川,如果共軍這仗打敗了,他不打四川了,他讓開四川走,我們就放他們一條生路,讓共產黨存在,我們這些地方軍隊才更有力量面對蔣介石啊。就是這種辛亥革命之後割據的思想和勢力影響了他,他就輕輕放過了毛澤東。土城戰役,毛澤東死裡逃生。

郭勳祺這個人,完全可以改變中國近代史走向的,就因為一念之差,造成了中國後來半個多世紀的禍亂。所以我決定給他寫這篇序。我要把這個問題寫清楚,我們的人民不團結,我們的軍隊被利用,我們不能變成一個統一的國家,我們就會被外部的侵略者和內部的造反者所攻破、所顛覆,中華民國就是教訓。

共產黨在打國軍的過程中是不斷施用統戰策略的。還有例子,比如共產黨打泰信,泰信守城的是兩個國民黨師長,李光明和李長江。陳毅經過分析,這兩個人是可以團結和爭取的,我們爭取了以後,就可以集中力量打韓德勤的部下,居然這兩個將軍就被陳毅給統戰了。就是給他們禮物、酒,跟他們談共產主義理想,然後他們倆就聽共產黨的話,讓陳毅的部隊去打韓德勤,還打贏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兩位將軍的下場是甚麼呢?當時陳毅甚至把獲得的槍支彈藥分了部分給他們,但是後來還是被陳毅的新四軍一舉消滅了。這就是被統戰者的下場。

統戰是中共拉攏次要敵人的手段

像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劉少奇在新四軍當代理軍長的時候,他告訴他的軍隊,我們一定要爭取我們的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也就是統戰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他成功了沒有?成功了。共產黨正是靠這種手段在大陸成功了。

國民黨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被統戰

這就是統戰戰場,這樣的戰場很可怕,共產黨在對國軍的統戰當中,為1945年國共內戰埋下了一顆顆炸藥,一個個手榴彈。1945年以後的內戰,國民黨打敗了,蔣先生打敗了,原因有千千萬萬,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許許多多的地方軍隊在抗戰中已經和共產黨暗自往來、暗渡陳倉,已經和共產黨有所勾結,當蔣先生和國民政府的力量開始薄弱的時候、勢力開始消減的時候,他們就起義造反,投靠共產黨,造成了大陸山河的變局。正是抗日時期的統戰,造成了共產黨滲透到了國民黨或國民政府的高層。

在蔣介石的身邊,在一些大將軍的身邊,比如胡宗南的身邊,甚至在他的作戰處裡面都埋下了共產黨的眼線,以致於蔣先生要對共軍作戰的計劃,他不知道毛澤東在窯洞裡已經看到了他的計劃。最近在網絡上對這些情況揭露得非常多。軍隊也有、政府也有,蔣介石先生的一個機要秘書也是共產黨放進去的女間諜。

統戰,在抗戰期間起了很壞的作用,在抗戰之後,起到更壞的作用。共產黨的統戰是列寧斯大林教的,中共學會了這一套在中國的土地上運用自如。蔣先生國民黨畢竟是用儒家的傳統自居,以儒將自居,他們對付不了陰險狡詐的共產黨統戰手段。#

責任編輯:宗敏清

相關新聞
預告:辛灝年巡迴演講悉尼時間表
衛國戰爭與真假抗日 辛灝年悉尼演講
辛灝年悉尼演講:衛國戰爭與真假抗日
辛灝年悉尼演講「誰背離了辛亥革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