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隨筆】《禮樂文明縱橫談》:魂兮歸來(十四)

人氣 5

(續上期)仁的禮樂實踐,還表現在仁政惠民的追求之中。《周易•系辭下》讚頌「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黃帝堯舜的社會管理、閒情適意、輕鬆自如,恰能給百姓帶來幸福,這是為甚麼呢? 《周易》的回答十分簡潔: 「何以守位?曰『仁』。」只有仁政的實現,方能帶來社會的穩定,為從政者提出德行的要求。實行仁政,是儒家權力管理的不移信念。孔子說: 「古之為政,愛人為大。」 「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捨與民同統。」一位賢明的君主,要與百姓好惡同情,取捨一致。官員從政,應努力做到德政、勤政、簡政,遠離嚴刑峻法,造就《論語•為政》中所描繪的政治境界:「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仁最廣大的實踐目標,則是對每一位社會成員的愛心教導和培養。《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認為: 「仁者,人也,親戚為大。」 孟子說得更具體:「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儒學以仁存心、以人為本的思想,並非以我為本,而是以他人為本,向他人奉獻愛心。普天之下,愛心迎逢,互動互惠。「克己」 「毋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直至到達「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最高境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人人都應履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仁愛精神就是為了建立心靈秩序。《論語》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處世的根本。助人以立身之地,助人以幸福之源。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是做人的道德底線,是人類的普世價值觀。人生在世,要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要換位思考。對自身的完善,孔子更進而提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仁、勇,是儒家傳統的「三達德」。努力學習,知識化為素質,走進智者的境界;身體力行,愛心奉獻社會,追隨仁者的情懷,棄惡向善,涵養自律精神,學習勇者的品質。「知恥近乎勇」,是把敗德有過的自我,打倒在地,然後站起來,依然是一個鐵骨錚錚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勇敢。《孟子•告子上》曰: 「羞惡之心,義也。」「義者宜也」,有羞惡之心,行為方能正當合宜,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人不能無羞惡之心,「無恥之恥,無恥也」。孟子把無羞惡之心,看成是道德淪喪的最大災難。

責任編輯:澤霖

相關新聞
新娘婚禮夜車禍死  新郎等獲償130萬美元
阿拉巴馬男子被捕 涉嫌多起謀殺案
日本拉鍊名牌YKK喬州廠50年慶
失業率上升  但喬州就業仍創新紀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