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美2國高物價差禍首

原來是渥京保護主義政策?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5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編譯報導)一直以來,從服裝到汽車,從奶酪至雞蛋,加美兩國巨大的物價差無一不使消費者憤怒,今年加元貶值導致兩國物價差進一步加劇。
  
週二(5月6日),賀維學會(C.D. Howe)公布的最新報告《價格標籤震驚:加美物價差原因》指出,國內物價比美國高,尤其食品價格更甚,不僅僅是因零售商故意抬高價格,政府保護主義政策和兩 國批發價格漲價差距,也導致加人要為更高物價買單。
  
報告作者、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李(Nicholas Li)說,兩國批發物價差原因,除匯率、國內零售和製造業缺乏競爭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政策。價差最驚人的,都是政府規管最嚴格、競爭最小的領域。

政策是價差罪魁禍首

李說,像奶製品、酒類和煙草等商品,須接受供貨管理政策或關稅捆綁,兩國價差最大。根據國際經合組織統計數據,2011年,兩國牛奶、奶酪和雞蛋等商品價差高達77%。即使像差價最小的海鮮水產品,價差也有16%。
  
報告說,在兩國物價差上,尤其在牛奶和雞蛋等物價差上,渥京的供貨管理做法和關稅承擔部分責任。如將2004-2007年期間卑詩和華盛頓州兩地主要超市洗衣粉和橄欖油等商品進行比較,兩地批發價差遠遠高於零售標籤價差,期間零售價差從2004年的2%飆升至2007年的12%,批發價差從12%飆升至20%。
  
更甚的是,經合組織數據顯示,2005-2011年期間,兩國平均物價差從0%飆升至28%,遠遠超出同期加元近22%的增值幅度。再以國產商品物價比較,兩國物差漲幅更是驚人,牛奶、奶酪和雞蛋價差從2005年的35%飆至2011年的77%,同期,肉產品物價差從11%飆至76%。其中唯一讓人感覺有點安慰的是,魚類產品物價差從2005年的26%降至2011年16%。
  
報告說,儘管國內物價高,部分原因是人口密集度低,語言要求更多等特殊因素,但價差的多樣性說明,物價差最主要原因還是關稅等政策因素,而非甚麼配送或人工成本等。另外,競爭壓力小也是另一主要原因。如國內平均商品類別大品牌就比美國少3分之1。

縮小物價差 政府該怎麼做?

兩國物價差,一直是政客之間的熱門話題,目前聯邦政府的首要工作也是縮小這一價差。保守黨政府在今年2月的預算案中表示,要推出立法防止一些企業利用市場影響力,標出與成本不符的高價格,具體執法由競爭專員負責。
 
李建議,要縮小兩國物價差,政府應通過提高遊客和通關貨物免稅豁免,鼓勵和推動國內零售競爭。如國內物價通關豁免最低額度是40元,而其他國家為100元。其次,政府還應鼓勵批發競爭,為國內零售商赴美批發採購提供更多方便。最後,政府,尤其是聯邦政府,應削減現有關稅,取消死死捆綁國內奶製品和肉產品的供貨管理政策。
  
他說,但凡看到上述這些驚人數據,都會覺得這一物價差也太過分了。政府這麼做,完全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如果真想縮減物價差,在責令競爭局調查標高價的企業之前,政府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好好檢查一下自己的政策。

相關新聞
加幣升值 加人購物不便宜
加美物價差方案 預算未公布細節
安省猴痘病例增加 這個群體感染率高
看視頻陷加密貨幣投資騙局 安省三男子損失數十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