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廣電總局發佈新禁令的背後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2014年12月09日訊】說起「語言與思想的關係」,中共對此可謂是諱莫如深。在毫無思想、言論自由可言的中國,官方對語言的管控絲毫不遜於對思想的鉗制。就在今年,中共廣電總局在發佈了《關於規範廣播電視節目用語推廣普及普通話的通知》之後,又於數日前再次發佈了一則《關於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

讀來拗口的禁令標題不過是在強調和詮釋那個打著官腔的關鍵詞——「規範」。對於中共官方來說,類似諧音、雙關等一系列具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修辭方式,以及經由這些方式創造的廣告新詞、網絡新語,只要不是出自官方語錄,就會立即被打上「不規範」的標籤,來進行打擊、限制和封殺。它們越是一語中地、越是被老百姓認可、推崇,就越會遭到官方的扼殺。

事實上,那些以「規範」為名的禁令常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到底產自民間、流行於網絡的用語和詞彙有何忌諱,要如此三令五申的嚴格限制?對於這樣的疑惑,官方的解釋是「不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甚至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宣稱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因為肆意亂改亂用、造成文化斷代和語言混亂」。

一些研究語言的專家也隨聲附和,他們認為「網絡成語」「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打破語法常規」;「如果不瞭解其出處,則很難理解這些自創詞彙的意思」。而「網絡流行語」「具有隨意性和偶然性,其娛樂功能強於實用功能,並不具備推廣價值」。此外,從事語文教學的中小學老師也生出抱怨,稱「這邊剛教了正確的字詞,那邊就被網絡、廣告中的不規範用語毀掉了,導致現在不少學生在作文中也頻繁使用網語,讓家長和老師們看不懂」。

官方的「道理」,專家的評論、分析,一線教師的現身說法,似乎都在異口同聲的為那條對含有諧音、雙關的成語、流行語進行限制的禁令提供著依據和理由。然而,無論他們的批判多麼言辭鑿鑿,都無法抹殺人們用來自娛自樂、更或者是意在嘲諷、調侃某一現象的新詞、新語所表現出的積極效應,更無法掩蓋這些詞彙背後所蘊藏的真實內涵以及折射出的深意。

需要指出的是,諧音、雙關等修辭方式其實由來已久,它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語言上的獨特體現。不但在經典儒雅的古代詩詞中隨處可見,更是因其能產生幽默、詼諧的意味而被視為「文字遊戲」,廣泛運用於民間百姓的言談與交流中。比如說,人們在祝願男女新婚時,會送上紅棗、桂圓、花生等吃食,然後向新人道一聲「早生貴子」。類似「八月的核桃--擠滿了人(仁)」、「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等歇後語也是比比皆是。運用這類修辭不僅沒有造成任何誤導,反而彰顯出古人的智慧與情趣。因此,若以「打破語法常規」的欲加之罪來對其嚴厲抨擊,就不得不說是另有企圖、別有用意了。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中共官方對此深惡痛疾,大肆禁用的企圖和用意到底是甚麼呢?或許從人們在網絡上偏愛使用諧音、雙關的原因中就能找到答案。有人說,「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的顛覆向來是表達政治異見的一種方式。中國的諧音文字妙不可言,既能玩出諷刺意味,又能同時讓自己置身事外」。可見,中共治下的老百姓如此熱衷於在網絡用語中使用修辭,與其被認為是在重溫傳統文化,倒不如說是中國人在網絡肅殺、言論禁錮的惡劣環境中,仍保留著想要表達真實心聲的強烈夙願。只是,這樣的夙願夾雜著太多無奈。若非傳統的修辭方式深藏智慧,中國人恐怕很難逃過官方嚴密的網絡審查。

如今,連這些尚能替代敏感字詞、隱晦表達的諧音、雙關語都要遭到限制,中國人表達自己的心聲可就更是難上加難了。從中共官方毫無底線的不斷強佔民眾的自由地以及剝奪其公開發聲的權利中,我們就能清晰的感覺到,不得民心的政府對民眾的真實見地有著多麼強烈的恐懼。對於自知理虧卻不思悔改的政府來說,只有運用強權、禁令來堵塞民眾的言路,才能緩解他們內心的這種焦灼與不安。

異字諧音、一語雙關,原本能夠開發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文字遊戲,原本能夠給中國人的交流帶來詼諧與妙趣的修辭方式,卻在今時今日成為人們繞過網絡審查的無奈之選。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由於喪失人權與自由才會遭遇的莫大悲哀。然而更令人嗟歎的是,在獨裁體制中,這種悲哀其實是永無止盡、毫無餘地的。即便繞著彎子說話是最後的無奈之選,這種方式也終將因官方的一道禁令而從此被封殺。換言之,中國人的悲哀雖來自一道禁令,卻始於中共的獨裁。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炎黃春秋》再遭劉雲山威脅 不排除停刊
陸廣電局封殺一批學者 禁余英時九把刀書
傳言圖書遭陸下架 九把刀:暫不回應
陳思敏:余英時曾給香港最棒的一句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