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隨筆】《禮樂文明縱橫談》:魂兮歸來(五)

人氣 4

(續上期)禮———社會秩序
禮貌待人,處處皆在。家裏來客了,傳統的做法,要拂席掃榻,擦去坐臥用具上的灰塵,以示對來客的歡迎和尊重。與人同坐同行,傳統的做法,要虛左卻行,空出左邊的地方,後退半步慢行,以示對同坐同行者的敬意。舉止比起儀容來,更能顯示人的修養。我國傳統,與人相見,要作揖行禮。作揖,這一古老的傳統禮儀,有悠久的歷史。《論語•微子》中就有「子路拱而立」 的記載。拱,抱拳拱手,就是作揖,左手自然抱合右手,鬆緊適度,抬至胸前,微微晃動,向對方含笑示敬。而女子則行「萬福」 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重疊,在前胸右下側上下移動,以示禮敬。王實甫《崔鶯鶯夜聽琴》第三折,描寫張生見紅娘時,稱「拜揖小娘子」,紅娘則唱道: 「則見他叉手忙將禮數迎,我這裡萬福,先生!」作揖、萬福作為見面禮,在我國流行了幾千年,可謂源遠流長。

禮貌的形成,是習慣的積累。所以,我國在傳統的啟蒙教育中就開始實施。《世說新語》所載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典型一例。史載,孔融系孔子的二十世孫,七歲時,奉母命分梨。孔融按長幼次序分梨,最小的留給自己。父問何故?孔融答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小,尊老敬長,是做人的本分。所以,謙讓是我國啟蒙教育的重要內容,謙讓是倫理的感情趨同,是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礎。

禮,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類似西方的宗教信仰。禮,在世界上也已成為普遍的價值取向,形式不一,精神鹹同。據說,康德在離開人世的前一週,身體極度虛弱。一日,醫生來訪,他努力起身相迎,連聲感謝。他堅持讓醫生先坐下後,自己方纔坐定。康德接待醫生後,為人間留下的最後一句話竟是:對人的尊重還沒有離我而去。禮,自尊並尊重他人,是人格尊嚴最簡潔的表現方式。但願禮樂文化精神———對人的尊重,與我們永世相伴,永不離棄。

樂———人間和諧
《禮記•樂記》云: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這段話,對禮樂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實踐原則,做出了精彩的闡析。序,人人各安其位,是社會的秩序;樂,萬物共同繁榮,是人間的和諧。動搖秩序,將亂象叢生;敗壞和諧,將暴力橫行。禮樂同體,禮是樂的靈魂,樂是禮的載體。所以,「禮樂相須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美教化,移風俗,樂為禮的教化帶來了審美的品格。幾千年來,禮樂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社會管理的心理定力。

對音樂舞蹈的熱愛,在我國歷史久遠。傳說中的遠古部落葛天氏,就已「操牛尾,投足而歌」。相傳黃帝時代,就設有樂官,管理音樂創作和演出。樂官伶倫曾奉命造呂律,制鐘磬。他走進深山野谷,伐竹製管,聽鳳鳴高低,擬聲定音,製作十二律管;他鑄造鐘磬,調和五音,演奏《咸池》之樂,盛況空前。

在我國古代,樂器眾多,用不同的材料製作,有匏、土、草、木、石、金、絲、竹等八類之多。這些古老的樂器,音域寬廣,音色明亮,且都有實物遺存。音樂考古最輝煌的發現,當數1978年湖北隨縣(今稱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編鐘。該套編鐘多達65件,重五千多斤,以青銅鑄造。大鐘鏜鏜,小鍾鐺鐺,單音、雙音、和聲互動,演奏宏偉,儼然是一支大型的樂隊。

史載周代還特意挑選瞽蒙入樂隊受訓,技藝高超。春秋時期的師曠,就是晉國的掌樂大師。他是先天盲人,聽覺靈敏,具有非凡的辨音能力。他彈奏古琴,藝臻化境。他創作的古琴曲,令人神往,故有「曲高和寡」 的成語傳世。開封禹王台,原名古吹台,相傳系師曠吹律之處。「師曠之聰」已成音樂的神奇智慧。師曠倡導音樂的教化品格,認為樂曲優雅, 「風德以廣之」,直接影響著後世的音樂理念。孔子「《關雎》樂而不淫」的認知,分明與師曠「好樂無荒」的主張,一脈相承。

責任編輯﹕澤霖

相關新聞
台美菁英協會盛大舉辦台灣文化展
亞特蘭大台灣商會網路安全及防詐騙講座
達美股東要求公司停止干涉工會組建
最高法駁回阿拉巴馬死囚重判請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