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文明縱橫談》:魂兮歸來(五)

人氣 6

禮———社會秩序

禮樂文化,是炎黃子孫人格尊嚴意識的覺醒。禮樂文化,宣示了做人的根本:人要活得像人。人格自重,尊敬他人,是做人的根本,是禮樂文化的中心。《禮記》首篇《曲禮》云: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人之所以與禽鳥牲畜有別,是由於人能以禮律己。

禮者何? 《曲禮》回答道: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自卑不是自視卑賤,猥瑣小心。這裡講的自卑,系指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的自律精神。律己有度,待人寬容,從根本上維護了人格的尊嚴。幾千年來,禮樂文化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中,安定社稷、護佑百姓、蕩滌邪念、純正人心,發揮著移風易俗的作用,成為社會管理的秩序,創造了一種極具心理定勢的生活方式,為社會安定借力。正如《禮記•樂記》中所說的:「禮者,天地之序也。」 禮,為萬物有別、萬象各異的世界,建立起和諧穩定的秩序。人世間之芸芸眾生,是一個共同生活的群體。由於社會分工不同,每個社會成員,長幼、智慧、能力、知識、技藝有別,更兼人生機遇不同,人們或開發資源,或創造財富,或實施管理,或提供服務,對社會的貢獻大小各不相同。禮,要求每一位社會成員,各安其位,各盡其職,穩定社會秩序。禮是對個人權利的規範,控制慾望,自尊自重;禮是對社會義務的倡導,與人為善,仁愛為公。因此,以禮建立的秩序,是人心的管理,導之以德,行之以禮,是管理的文明進程。

倫理,是禮樂文化建立人際關係的秩序。如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他們之間的關係準則為忠、孝、悌、忍、善。《禮記》進而闡釋: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這是一種互動互惠的關係。孟子說得更加明快:「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禮制要求,身處不同的倫理位置,必須承擔各自的倫理義務和道德責任,只有這樣,人間的倫理秩序,方能穩固。

禮法合治,是禮樂文化社會管理的基礎。禮表達了法的要求,法體現著禮的精神。孔子倡導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既是對人性人情的尊重和規範,又是對禮法制度的尊敬和恪守。關於禮法合治,賈誼在《陳政事疏》中有一段理性的闡析:「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生難知也。」 禮是管動機的,法是管效果的;禮管倡導,法管懲處;法的效應快捷,禮的作用緩慢。可見禮的倡導比法的懲罰更為重要,也更為艱難。

周公追述文王的管理為「明德慎罰」,禮教為主,刑罰次之,這樣才能禁罪行於發生之前,為社會減少禍害。引禮入法,禮主法輔,禮樂文化進而形成獨特的民俗民風。禮俗進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心理秩序。因此,禮制對炎黃子孫來說,是一種習慣法,是原始的法制,同時,也是社會管理的智慧。

心理秩序的穩定,有待不移不捨的感情支持。禮樂文化凝聚的精神內核,全在一個「敬」 字。古書記載,帝堯之德,首為「欽」,欽即敬也。《禮記》開篇第一句也是「毋不敬」。所以,孔子說: 「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禮是對天地的敬畏、對祖宗的緬懷、對美德的恪守,因此,禮的信仰和實踐,要有敬畏的真情,要有神聖感,神聖感召喚美德。

禮,作為社會秩序,大至國家社會,小至日常生活,要附麗事事處處。禮貌一詞表明,禮要成為人的形象,禮儀是人的形象的根本,坐、臥、行、儀,容貌表情,得體為宜。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釋名》云: 「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講的就是立身處事得體為宜的道理。放眼人間,難得人人都是天生麗質、儀態優雅,禮貌有待後天習得。《禮記•曲禮》云: 「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視必下。」到別人家裏去,看到門口有雙鞋,要先聽聽,有人說話,方可進去,不聞聲音,別去打擾。進得門後,視線向下,不要東張西望,這是對別人家隱私的尊重。要注意細節,小事做好了,方能有高境界。

責任編輯﹕澤霖

相關新聞
紮根社區努力服務客戶
喬治亞教師加薪等系列新法七月生效
亞特蘭大歡迎U18中華女壘國家代表隊    
疾控中心警告登革熱疫情 喬州16人染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