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9‧18事變 中共趁國難阻抗日分裂中國

人氣 193

【大紀元2013年09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張頓、李明綜合報道)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嫁禍於東北軍,然後發兵侵略中國,整個東三省至次年2月全部淪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日寇侵華,中共趁國難,不顧民族危亡,分裂中國,破壞抗日,大力發展壯大,並造謠汙蔑蔣介石不抗日。

中共聽命蘇聯禍亂中華 日本覬覦入侵

日本入侵中國,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共聽命蘇聯禍亂中華,使中國內亂,讓日本有機可乘。

1919年,孫中山在南方組建中國國民黨。與此同時,蘇聯開始出資在中國扶植中國共產黨,以禍亂中華。

1921年,中共召開一大,當時中共勢弱,直到1925年1月中共黨員只有994人,因而蘇共指示中共「附體」國民黨發展黨員,竊機奪權。到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後,其執監委暨候補委員八十名中,共產黨員約居三分之一,親共之左派亦居三分之一,國民黨中央黨部各部部長暨其祕書,共產黨員亦佔一半以上,至此國民政府已由蘇聯顧問與共產黨勢力全權把持。

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在廣州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兩廣為根據地誓師北伐統一中國。1928年12月29日,東北軍張學良通電東北易幟,宣佈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內戰結束。至此中國才名義上統一,但名義上歸順國民政府的軍閥與中央政府之間依然存有矛盾,互相混戰;另外中共建立的蘇區也不在國民黨的掌控之下。

在北伐期間,中共受蘇共指令,一直從中阻撓破壞蔣介石統一中國的大業,中共「附體」國民黨,竊奪軍權,煽動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與蔣中正南京國民政府對抗,並且組織農會,擴大工農運動迅速擴張了勢力,陰謀發動暴動奪權。中共還在北伐軍攻克的地方實行「打土豪、分田地」搶劫殺人。

1927年北伐途中,在中共和蘇俄顧問的煽動下,汪精衛任主席的武漢國民政府與國軍總司令蔣介石為代表的南京國民政府分裂(寧漢分裂),武漢國民政府撤銷了蔣中正的北伐軍總司令職務,將蔣中正降為國民黨中央普通委員。

1927年3月21日,中共總書記陳獨秀、周恩來等人發動了第三次上海武裝暴動。3月24日,製造南京事件,策動潛伏在上海工會中的中共武裝暴徒針對英美日領事館及其僑屬燒殺打劫等排外運動,英、美軍艦被迫向南京城開砲,造成中國軍民大量無辜死傷。

4月6日,奉系領導人張作霖突襲了北京蘇聯使館,逮捕李大釗等中共黨員,搜出大量證據,證實蘇聯全面指導顛覆中國的運動。

4月12日,蔣介石、白崇禧在上海清黨救國,搜捕並處決潛伏在國軍內部和上海工會的共產黨員。同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在瞭解蘇聯與中共合謀奪取政權的計劃後,也宣佈取締中共。

中共周恩來、賀龍、葉挺等人即於8月1日策動北伐國軍叛亂,發動南昌暴動。9月毛澤東在湖南發動秋收暴動。12月11日,葉挺、葉劍英發動廣州暴動,並成立廣州蘇維埃偽政府,投靠蘇共分裂中國。

自1930年開始,國民革命軍被迫抽調兵力先後發動對中共位於江西、湖南的控制區(蘇區)進行圍剿,前四次未能成功。以造成以後日本趁機入侵中國。

蘇聯踐約拒還中東鐵路權 中俄戰爭中方落敗 促日本侵華

日本膽敢侵華的另一個原因,是「中東路事件」中蘇發生戰爭,中方戰敗引起日本的輕視。

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後,蘇共出於擺脫在國際上孤立的處境先後三次發表宣言,承諾廢除中俄不平等條約。但是實際上蘇聯並不甘心就此吐出到嘴肥肉,一直採訪不合作態度。

1927年10月中旬,蘇聯政府甚至準備祕密把中東路轉讓給日本,讓中國大驚。

1929年7月,中國國民政府和東北地方政府為收回中東鐵路主權,派軍隊以武力接管中東路,對蘇聯宣戰,戰爭持續近5個月之久,最後以東北軍慘敗而告終。

「中東路事件」爆發後,日本對東北軍的調動百般阻撓,不准中國軍隊經由其控制的南滿鐵路北運。駐紮在遼寧的日本關東軍也蠢蠢欲動,想借中蘇交戰之機挑起事端,坐收獨霸東北的漁翁之利。

中蘇這場戰爭,讓日本自此認為蘇軍「未來令人可畏」,其作戰能力「不可低估」,而對東北軍,則認為「簡直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於兩年後發動侵華戰爭。

就在中蘇戰事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蘇聯連續向中共發佈了一系列要求中共顛覆國民政府的命令。中共中央即號召「武裝保衛蘇聯」禍亂中國。「中東路事件」事件後,蘇共更是指令中共發動工人總罷工和進行武裝暴動,讓紅軍攻打中心城市,使中國造成內亂,給日本侵華製造條件。

日本關東軍嫁禍入侵 東三省淪陷

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藉此突然襲擊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東北軍在基本沒有抵抗的情況下迅速撤退。次日,日軍佔領瀋陽,並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

1931年9月,戰後成為一片廢墟的東北軍北大營。(網絡圖片)

至9月19日,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安東-奉天)沿線18座城鎮。20日,長春淪陷;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1932年1月3日,錦州失守;2月5日,哈爾濱淪陷;至此整個東三省全部淪陷。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又稱瀋陽事變、滿洲事變、柳條湖事變等。這一天被中華民國政府視為「國恥日」。

日本侵華早有預謀

日軍精心選定「九‧一八」事變發生地,實因柳條湖和北大營是中國東北的軍事要地,還因為這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物便於日軍尋找事變借口和易於發動事變。北大營距瀋陽城5公里,距柳條湖村500米,距南滿鐵路最近處僅300米。

花谷正是當年參與策劃柳條湖事件的日軍中的3個核心人物之一,他在《文獻昭和史》中承認是日軍在九‧一八夜晚以巡查鐵路線為名,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企圖嫁禍中國軍隊。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也已明確認定:柳條湖事件「是日本人有計劃實行的」。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的必然結果,是日本為了吞併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採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

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變前,它已通過日俄戰爭奪取了旅順、大連和滿洲鐵路沿線並派兵駐紮,這正是它能夠陰謀進行事變的前提。

早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係」。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

1931年,日本軍部祕密制訂了有關侵略我國東北的方針、步驟和措施。在完成了發動侵略戰爭的周密準備之後,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揭開了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張學良: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此事與蔣介石無關

人稱「少帥」的張學良「九‧一八」事變後自己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 (網絡圖片)

半個世紀以來,中共一直汙蔑指責蔣介石遲遲不抗日,向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東北軍才全線潰退,致使整個東北淪喪。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學良對外採訪時的言論與《蔣介石日記》公開之後,人們才方知中共只是為了煽動利用民眾的愛國熱情反蔣,讓國民政府與日本軍打仗,兩敗俱傷,而中共卻從中獲漁翁之利。

張學良晚年在自述和多種場合均表示,「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下「不抵抗命令」者,是他自己,而非中央政府。這是對蔣介石中央國民政府「不抵抗主義」最有力的澄清。

1991年5月28日,張學良在紐約曼哈頓中城貝公館接受紐約東北同鄉會會長徐松林偕老報人李勇等8人訪談時,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說: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

張學良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指令,與蔣介石無關。」

著名歷史學者唐德剛在記錄張學良自述歷史的談話記中顯示,張學良說「那個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沒想到日本敢那麼樣來(指侵佔整個東北——引者注)……事前未料到,情報也不夠,我作為一個封疆大吏,我要負這個責任,不抵抗,不能把這個諉過於中央。」

「九‧一八」事變的爆發當日,蔣介石正在坐船從南京到南昌去指揮剿共的途中,蔣介石的日記也很好地證明在當時通訊設備有限的當時,蔣對「九‧一八」事變當晚並不知情。蔣19日中午得知消息,然而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已經下達了。瀋陽在9月19日晨6時30分丟了,19日下午5時30分,長春也被日軍佔領。

中共趁國難破壞抗日 分裂中國

日本侵華,中共紅軍在山上刻賣國標語:「武裝保衛蘇聯」。 (網絡圖片)

日寇侵華,中共趁國難分裂中國,破壞抗日,大力發展壯大,並企圖推翻國民政府。

1931年9月22日,中共臨時中央發出《中央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提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行動「是最露骨的反蘇聯戰爭的序幕」。

9月26日,上海總商會會虞洽卿聯合800多個團體,在上海公共體育場召開萬人「抗日救國市民大會」。中共發動黨員群眾衝擊主席台,高呼:「打倒國民黨」、「擁護蘇區和紅軍」、「武裝保衛蘇聯」等口號,破壞抗日救國運動。

[[3]]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僅僅2個月,中共就在同年11月建立偽「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分裂中國,發行偽貨幣,圖案是列寧。(網絡圖片)

「九‧一八」事變後僅僅2個月,11月7日~20日,中共在江西瑞金建立偽「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先於偽「滿洲帝國」而製造「兩個中國」。不僅如此,還頒布「憲法」,號召「中國境內的各少數民族和各個地區的人民都脫離中國、獨立建國」(第十四條),是徹頭徹腦地分裂國家的行徑,而且客觀上起到了直接的配合日本侵華的作用。

[[4]]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在前線。粵軍將領蔡廷鍇、蔣光鼐、第78師師長區壽年三人均因此役榮獲青天白日勳章。(網絡圖片)

1932年1月28日,當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粵系國軍第19路軍在上海與日軍血戰時,中共非但沒有派一人一槍支援上海抗戰,卻大派地下黨員混入十九路軍軍中,號召下級官兵造反,起來奪取軍隊指揮權,並成立革命軍人委員會,審判和處決正在與日寇殺得血肉橫飛的「國民黨反革命軍官」。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粵系國軍蔡廷鍇第十九路軍堅守上海,與日軍反覆爭奪陣地,八字橋6度易手,日軍3次更換主帥。(網絡圖片)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上海民眾悼念國軍抗日英烈。(網絡圖片)

「一‧二八」淞滬抗戰後第3天,中共中央發表《宣言》稱「國民黨各派軍閥及中國資產階級都是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提出要「把軍閥的武裝變為民眾的武裝」。中共中央機關刊物《鬥爭》發表署名文章,汙蔑粵系國軍第19路軍創辦人陳銘樞上將、總指揮蔣光鼎、軍長蔡廷鍇是「假抗日,真出賣」,「投降帝國主義,是狡猾無恥的叛賣者,用士兵的血和我們革命群眾頭顱去實現自己的陞官發財」,號召十九路軍士兵起來「脫離長官的指揮」,組織士兵委員會奪取軍隊指揮權。

中日實力懸殊 蔣介石攘外安內 祕密備戰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清楚地知道「中日之戰必不可免」,對如何抗日取勝做過深入思考。他深知中日兩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相差極其懸殊,抗日衛國決不能單憑愛國熱情和空喊口號。若無充分準備,一旦貿然開戰,只要日軍封鎖長江和中國沿海一帶,就有亡國危險。故此蔣介石說:「不可貿然而戰」,並在日記中寫道:「倭三日可亡我矣」。

為了爭取時間備戰,蔣介石一忍再忍,他提出「攘外安內」口號,並在暗中祕密備戰。

9月22日,蔣介石於南京市黨部說:如至國際條約信義一律無效,和平絕望,到忍耐無可忍耐,且不應忍耐之最後地步,則中央已有最後之決心與最後之準備,屆時必須領導全體國民,寧為玉碎,以四萬萬人之力量,保衛我民族生存與國家人格。

在蔣當月的日記中,多次提到「與倭寇一戰,以決存亡也」、「與其不戰而亡,不如戰亡,以存我中華民族之人格。故決心移首都與西北,集中主力於隴海路也」。他還寫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萬一不測,當見危授命,特書此為遺囑。」

在1932和1933年期間,蔣介石跟德國軍事顧問和保定軍校校長、軍事理論家蔣百里有很多的討論,決定中國抗戰只能夠打持久戰。

據前台灣總統府發言人、美國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介紹,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真正目的是要「借剿共以收復西南」,建立西南根據地,為持久抗戰做戰略準備。所以蔣介石在1934年第5次圍剿朱毛紅軍時,並未把中共放在眼中,故意把紅軍留下一小股,把他們往雲貴川趕,以圖肅清西南各省的軍閥勢力。

蔣介石在1934年派遣孔祥熙跟德國簽訂了祕密協定,由德國為國民政府提供武器裝備,建立兵工廠,並派軍事顧問到中國幫助訓練國軍。蔣介石希望有五年或六年時間訓練60個精銳師。同時,他推行了新生活運動,以教育掩護動員,實際上是要國人動員起來,精神上要準備抗日。

不幸的是,蔣介石的全盤祕密抗日計劃被中共煽動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而破壞,全面抗日的時間表被迫提前,國民政府在抗戰早期準備不足損失慘重,而中共也乘日本侵華的國難坐大,最終以謊言欺騙和暴力蠶食顛覆了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


(視頻:不朽的光榮——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時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蔣介石領導全國軍民浴血抗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7月17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江西廬山發表「最後關頭」演說,揭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

蔣委員長號召全國軍民:「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

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經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發動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上高會戰等10萬兵力以上的大型會戰 22次,血戰台兒莊這樣的重要戰役1,127次,國軍206位將軍壯烈殉國(其中包括8名上將),陸軍傷亡321萬多名官兵,海軍艦艇全部打光,空軍 4,321名飛行員犧牲,2,468架戰機被擊落,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蔣介石領導中國軍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巨大貢獻,據有關資料記錄:1937年至1945年,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總兵力三分之二以上。從 1931年到1945年,在中國戰場上與日軍進行的大小戰鬥16.5萬餘次,殲敵150萬,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的70%。

在日寇侵華,民族危難期間,中共卻在延安搞整風,種鴉片。其所謂遊擊戰更是「遊而不擊」,八路軍和新四軍甚至勾結日軍,屢次偷襲抗日國軍。

八年全面抗戰期間,中共沒有一個將軍死在抗日戰場。左權是病死的,也有資料揭露說是被中共自己人整死的。新四軍彭雪楓是在偷襲國軍的戰鬥中死亡的。

彭德懷「百團大戰」遭40天批判

共產黨自我吹噓了半個世紀的抗戰功績,僅有平型關和百團大戰。

中共一直把平型關戰役吹得神乎其神。實際平型關戰役的主力根本不是八路軍而是國軍劉茂恩將軍率領的第15軍,整個平型關戰役是由劉茂恩將軍親自指揮的。中共宣傳的所謂「平型關大捷」其實是「蔡家峪伏擊半徒手小股輜重日軍得手的小戰」。

中共以前一直宣傳說「平型關大捷殲敵一萬多」,近年才悄悄改為一千多人;而日本軍史記載,此戰日軍僅傷亡二百多人,損失運輸車一百四十多輛。

彭德懷于1942年12月18日,在太行區營級及縣級以上幹部會議上作的「關於華北根據地工作的報告」,也說: 「關於群眾遊擊戰,是從平型關戰鬥之後,更加認識到其重要性。平型關是一次完全的伏擊戰,是敵人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但是結果我們沒有能俘獲一個活日本兵,只繳到不上一百條的完整步槍。」(中共中央華中局宣傳部1943年8月20日出版之黨內祕密刊物 「真理」第十四期。)

而彭懷德組織的「百團大戰」,實際上是扒鐵路、炸碉堡的遊擊襲擾戰,消滅不足上千日軍。還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毛說此舉幫助了蔣介石,暴露了共軍實力,違背了中共當時制定的「七分自我發展,二分妥協,一分抗日」的內部指示(1937 年8月中共洛川會議祕密決定)

據《聶榮臻回憶錄》,毛澤東說,百團大戰「這樣宣傳,暴露了我們的力量,引起了日本侵略軍對我們力量的重新估計,使敵人集中力量來搞我們」。

中共「七大」前夕,1945年2至7月在延安召開的華北工作座談會,彭德懷遭受了40天的批判,彭德懷在小組會上說是「操娘40天」,可見對其刺激之深。

中共乘國難坐大 毛澤東感謝日本侵華

日寇侵華,民族危難期間,中共在延安搞整風,種鴉片。其所謂遊擊戰更是「遊而不擊」,八路軍和新四軍甚至勾結日軍,屢次偷襲抗日國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東北,而中共卻號召保衛蘇聯、工人罷工等,還要以武裝暴動推翻中華民國南京政府。

毛澤東在1937年8月在陝北洛川會議上定調要「七分自我發展,二分妥協,一分抗日」祕密決定。

1972年,中共跟日本建交的時候,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就向毛澤東道歉,「啊,對不起啊,我們發動了侵略戰爭,使中國受到很大的傷害。」

毛澤東則感謝日本侵華,並不要日本賠償。毛澤東對田中角榮說:「不是對不起啊,是你們有功啊,為啥有功呢?因為你們要不是發動侵華戰爭的話,我們共產黨怎麼能夠強大?我們怎麼能夠奪權哪?怎麼能夠把蔣介石打敗呀?」

毛澤東的前祕書李銳在他出版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回憶錄中,明確證明說:毛要和日寇夾擊國民黨,毛澤東還說:「一些同志認為日本佔地越少越好,後來才統一認識:讓日本多佔地才愛國。否則變成愛蔣介石的國了。國內有國,蔣、日、我,三國誌。」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29 —— 歷史的血跡:
抗戰期間,國軍堅持敵後遊擊戰,毛澤東和中共表面上擁護蔣委員長和國民政府抗日,背地裡對日軍遊而不擊,破壞抗日,乘民族危難發展壯大中共實力。)

(責任編輯:謝東延)

相關新聞
1939年桂南會戰 日軍曾欲結束侵華戰爭
【史海精選】花園口決堤中的天大謊言
【揭秘】 蘇共巨額金援中共起家壯大(更新版)
【史海】抗日英雄遭殺害 鋼軍軍長李本一傳奇(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