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榮辱 溫哥華「趨時裁縫」百年傳奇

裁縫老師傅黃光大:無論你做什麼,都要盡最大努力去做好

人氣 110
標籤: ,

【大紀元2013年09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怡然溫哥華報導)近七十年來,溫哥華華埠曾一度興旺的裁縫業,已由1940年代的十幾家裁縫店,不斷減少,目前僅剩下「趨時裁縫」(Modernize Tailors)一家。「趨時裁縫」1913年成立,至今可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
  
加國華裔專欄作家JJ Lee曾在自傳《一個人的尺度:一個父親、兒子和一套西裝的故事》(The Measure of a Man: The Story of a Father, a Son, and a Suit)中,記錄他在趨時裁縫擔任學徒的日子,講述他從逾九十歲的裁縫師傅黃光大(Bill Wong)身上學到的人生哲理。這個自傳曾入圍2011年總督文學獎和2012年查爾斯‧泰勒文學非小說獎。
  
這是一個怎樣的百年傳奇,大紀元記者走進了這家位於唐人街西Pender街5號的「趨時裁縫」。

活的歷史博物館
  
走進「趨時裁縫」,猶如步入了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一個擺設、一台機器都保留了最初的狀態。大廳的試衣鏡有95年的歷史,三面對開鏡,可將西服的每個細節盡收眼底;紐扣眼機器有75年歷史,在維修師的精心保養下,一直靜靜陪伴著裁縫師傅們的日日夜夜;最令黃光大喜愛的是門口的一個桌子,是他在14歲剛入店幫工時,自己設計制作的,今年也有77歲的高齡了。
  
步入店內,似乎跟隨著時光穿梭機來到了那個傳統手工藝業欣欣向榮的時代,裁縫們一邊做西裝,一邊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在當年鼎盛時期,「趨時裁縫」曾是溫哥華最大、最繁忙的裁縫店,雇員多達20人,一周七天營業。
  
而最難得的是,見證了當年繁華的家業繼承者、91歲高齡的裁縫師傅黃光大至今仍在店內工作。1953年,黃光大和黃光澤(Jack Wong)兄弟倆繼承父業,他們接待的顧客上至名流巨賈、下至伐木工人。黃光大14歲開始幫助父親打理店舖,已走過77個年頭,現在黃光大的大兒子黃兆正(Steven Wong)在店中幫助父親接待顧客,而年逾九十的黃光大思路敏捷、一口流利的英語,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裁縫店的傳奇故事。

图为:91岁高龄的裁缝师傅黄光大,继续在店内工作。(攝影:陳怡然/大紀元)

排華迫使兄弟倆繼承父業
  
在黃家,黃光大和黃光澤有十兄弟姐妹,他們分別排行老大和老二,他的尾二弟就是去年剛剛離世的國家榮耀徽章(Order of Canada)得主、西門菲沙大學前校監黃光遠 (Milton Wong),在家中排行第九。自從父親去世後,兄弟倆仍然繼續經營父親的裁縫舖祖業。黃光澤於數月前離世,家中僅剩下三位在世的兄妹。
  
談及當年為何在年輕時選擇做裁縫,這就不得不從那段特殊的歷史談起。雖然黃光大從十幾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裁縫技巧,但他們兄弟倆的學業都十分了得,黃光大曾畢業於卑詩大學的機械工程系,黃光澤畢業於土木工程系,當時兄弟倆都想立志做工程師。但當年加拿大排華風氣盛行,雖然政府並沒有明文規定不准華人做工程師,但沒有雇主願意聘請華人工程師,兄弟倆畢業都找不到工程師的工作,只能回家幫父親打理裁縫店。

見證傳統手工藝的的鼎盛
  
雖然兄弟倆的工程師夢想破滅了,但他們卻見證了溫哥華華埠那段傳統手工藝的鼎盛時期。談起這段往事,年逾九十的黃光大興奮起來,一段段做裁縫的往事,歷歷在目,猶如昨日。
  
黃光大記得,有一段時間特別忙,訂單多得根本做不完,一天從學校接到的訂單就有75條西褲。那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全城的學生都要來訂做西裝、西褲上學,因為戰爭時期禁止學生穿藍色服裝,戰爭結束後大多數年輕人都想穿著一套特制的西裝上學,展示個人魅力。很多學生為了賺訂西裝的錢,就在暑假期間到船塢、工廠打工,那段時間工作很好找。
  
那時店內布匹供不應求,還被迫向美國的布匹供貨商買很貴的貨,那確實是生意的鼎盛時期。黃光大說,那時工作量很大,做到幾乎停不下手來,生意訂單應接不暇。
  
放棄夢想的黃光大一畢業就到裁縫店工作,他說,當年裁縫業旺盛,裁縫是一個不錯的職業,而且在大學裡學到的機械知識並沒有浪費,例如衣車壞了,他的維修知識就有了用武之地。

好萊塢巨星的到訪
  
說起這段七十多年來做裁縫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及幾位好萊塢巨星的到訪。黃光大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主演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 007的辛康納利 (Sean Connery)曾來到趨時裁縫店訂制一套白色的西裝,當時他要的很急,黃光大就與伙計一起用了一個周末就完成了。現在店內的還擺著辛康納利到訪的照片。
  
另外,美國加州州長兼演員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為了拍攝2000年的電影《第六發現》(The 6th Day),特別到「趨時裁縫」訂制了十二套西裝。
  
值得一提的是,40年代流行於爵士音樂歌迷中的上衣過膝、寬肩、褲肥大而褲口狹窄的阻特裝(zoot suits),曾令「趨時裁縫」名聲大噪,雖然現在只有劇院和電影劇組會訂制這類衣服。
  
對黃光大來說,趕工和工作量大都難不倒他,但曾經有一張單確實令他煞費苦心。那是皇家歌劇院(Royal Theatre)要為卑詩省巴克維爾歷史淘金古鎮(Barkerville Historic Town)的舞台劇,訂制二十套戲服,服裝要是一百多年前的樣式,但當時劇團只提供了一張圖片,這令裁縫們感覺太抽象了。於是他們額外花了不少時間去搜集一百多年前淘金時所穿服裝的資料。

學徒故事:從電台主持到裁縫學徒
  
裁縫業從鼎盛到衰敗,期間留下多少人物和故事。JJ Lee是《溫哥華太陽報》的男性服裝專欄作家,也定期為加拿大廣播電台(CBC Radio)的時尚節目擔任主持。他在2006年曾一度辭去CBC的工作,來到「趨時裁縫」向黃光大拜師學藝,那年他37歲。
  
從一個專欄作家和節目主持到裁縫學徒,這是一個怎樣的跨越。在他的自傳中,JJ Lee以一套海軍藍色西裝為開端,那是他父親過世前的最後一套西裝,一直掛在他的衣櫥中。自傳中提到,他父親從一個衣著非常講究的人,為養家變為一個經營餐館的老闆兼廚師,工作操勞,也常常酗酒,令他與家人關係緊張,2001年父親去世時僅52歲。
  
父親去世後不久,JJ Lee到「趨時裁縫」訂制一套西服作為畢業禮物,也就在那時他結識了黃光大。在2006年他停止CBC的工作來到「趨時裁縫」當學徒,當時他還騙黃光大說自己懂得縫紉。黃光大打趣的說,「JJ Lee眼、腳和手總是不能協調起來,我一看就知道他不懂縫紉,他騙不了我。」
  
JJ Lee在2007年返回CBC就職後,制作了一段廣播片記錄這一年的學徒時光。一日,他決定修改父親留下的這套西裝作為己用,卻勾起諸多與父親的回憶,從而激發他寫下自傳。雖然同父親相處的經歷是苦澀和遺憾的,但他在趨時裁縫當學徒時,從黃光大身上領悟到的人生哲理,更讓他受益無窮。黃光大說,「我當時告訴他,無論你做什麼,都要盡你最大努力去做好。」
  
現在不少讀過JJ Lee自傳的讀者,還專程到趨時裁縫來觀看傳統的裁縫手工藝。
  
JJ Lee認為,如果消費者已不再習慣去裁縫店,那麼裁縫店就會消失。雖然不是要回到那個時代,但人們至少要知道如何穿西裝,這是他心中最懷念的。這一年的學徒時光,讓JJ Lee非常回味,他希望還能有機會回到那裡。

傳統手工藝傳承不易
  
隨著時代的不斷蛻變,很多傳統手工藝都面臨淘汰,裁縫就是其一。身為唐人街唯一的一家裁縫店,黃光大不禁慨歎地說:「沒落了!記得四十年代的時候,華埠有十幾間裁縫店,現在華埠就剩我們一家。」
  
黃光大說,傳統裁縫手工藝與大規模生產的工廠有很大不同,對裁縫的要求非常高,一個裁縫要完成一條完整的褲子、上衣、口袋等,不同於生產作業中只需完成流水線上的一小部分。
  
雖然黃光大感到工廠的大規模生產對傳統的裁縫生意構成威脅,但是是什麼讓黃氏兄弟捱過數十個年頭堅持將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
  
黃光大發現,在近年經濟不景氣的時期,有些顧客會覺得改衣比購買新衣服便宜,因此溫哥華新開了不少專門的改衣裁縫店,但專門為顧客量身定造西裝的裁縫師傅卻少之又少。目前煤氣鎮、唐人街、耶魯鎮的不少居民,都到「趨時裁縫」改衣服。
  
黃光大覺得入行做西裝裁縫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學徒必須年輕,通常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入門,否則手指就不靈活。而除了天分、耐性外,還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才能慢慢從學徒做起。他曾收過不少學徒,但他們都沒有學滿師。
  
雖然黃光大早已過了退休年齡,但他從未有退休之意,他現在依然每星期工作五天,他希望盡可能的將傳統手藝延續下去,雖然他知道這很不容易。而店中一位在「趨時裁縫」工作了50多年的裁縫師傅,也已年過八十,現在也依然在店中工作。
  
百年的傳奇幾天幾夜也說不完,黃家第四代黃如意在四年前寫了一本書《黃氏家族的盛宴》,書中詳細記載家族的發展、裁縫店的點滴,並附上大量有歷史價值的照片,要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到「趨時裁縫」購買此書。
  
(責任編輯:李梅)◇

相關新聞
趙靜芝:一等國家難容二等國民
大溫華社希望政府援助臺灣水災
騙財謀害三華裔 非裔漢被控一級謀殺罪
華人移民顧問:要保護真正的難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