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記者來鴻:「德國製造」神話後的秘密

人氣 67

【大紀元2013年04月09日訊】(BBC 中文網)長期以來,「德國製造」已經成為信譽、品質的代名詞,德國效率、德國嚴謹也成為神話。BBC記者埃文斯反思,德國經濟成功秘訣何在?面對「中國製造」的衝擊波,「德國製造」如何保住競爭優勢?

其實,國家定型有時與現實並不吻合。柏林郊外,就有這樣一個亮到刺眼的例子。

亮到刺眼,既不是誇張、也不是比喻。

柏林新機場原計劃一年前投入運營,現在,誰也不知道機場什麼時候才能啟用,至少不會是在今年以內。開張大慶的請柬已經發出去了,東道主只能一次再一次地往後推遲。

當然了,這並不是承建方的本意,不過,讓他們最尷尬的是,候機廳內的燈關不上。急到焦頭爛額的機場技術總監告訴媒體,「我們在照明系統方面取得的進展不夠,我們還是控制不住燈。」

你看,德國經濟出人頭地的的標誌並不是什麼特殊的高效率。和所有其他國家的人一樣,德國人有時候也會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

德國經濟成功的秘訣肯定在其他地方。我想,我在一個恬靜的小鎮上找到了這個秘密。

世代相傳

馬克諾伊基興(Markneukirchen)坐落於與捷克交界、森林密佈的山谷中。小鎮上,有鵝卵石鋪成的街道,景色優美如畫,乍看上去,應該不像是製造業的中心。但是,這裡有113家樂器製造行—113家!

馬克諾伊基興(Markneukirchen)小鎮上有100多家樂器行

在1900年代,歐洲和美國市場出售的樂器中,80%都是在馬克諾伊基興生產的。

今天做樂器的這些人,祖先是400來年前在臨近的波希米亞(Bohemia)受到迫害而逃離家園的一群人。他們帶來了一套價值觀念,並通過孩子世代傳襲,一直到今天。這些觀念包括,嚴謹縝密;一定不出差錯的重要性;清楚到哪裡、如何去銷售;對本行的瞭解要至精至深、產品要高人一籌。

比如說生產長號的福格特(Voigt)銅管樂公司。創始人于爾根‧福格特(Juergen Voigt)10歲學會了吹長號,14歲時跟叔叔學會了做長號。

原來,「廠房」不過是於爾根家裡的一間工作室。他擴大生產規模,現在在馬克諾伊基興郊外有了一家工廠。於爾根仍然下車間,在車床前親自檢測長號。

他的女兒克斯廷(Kerstin Voigt)負責經營、管理,並且到世界各地去銷售。
馬克諾伊基興鎮上的人長演奏樂器

馬克諾伊基興鎮上的人不僅擅長生產、也擅長演奏樂器

克斯廷告訴我,做樂器是她的「先天遺傳」。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先動眼、後動手,學會了做樂器。這和她父親的經歷一模一樣。

小鎮上的其他許多樂器人也不例外。比如,偉業街(Albertstrasse)上專做德國箏(zither又稱西特琴)、或者專做小提琴琴弓的那兩位先生。

其中一些人在世界同行中位居一流,但是,看看這些手藝人在小鎮上溜溜躂達,你肯定想像不到他們其實身價不菲。

小鎮特色,就是這樣的不浮華。

這也是德國的特色。我所去過的地方,幾乎每個小鎮在郊外都有一個小型工業園區。通常,工業園內都有一家位於世界同行前三名的小工廠。

比如,德國南部一家小公司出產的膠水,粘到了世界上許多信用卡上;或者,專門生產人們在特殊時刻才會購買的高檔信封的小工廠;生產兒童遊樂園中用的攀爬網的小作坊;再或者,做地球儀的那家小業主。

問題是,德國特色很好描述,但卻很難重建。

克斯廷說,做樂器是她的遺傳,公司一步一步穩健擴展;同時也不斷創新,但是,創新的出發點是自己最瞭解的本行。傳統,被用作發展的基石、而不是被拋棄。

中國競爭

那麼,這樣的公司、以及他們老派的經營方式如何與中國競爭呢?
克斯廷‧福格特

克斯廷‧福格特說,做樂器是她「先天遺傳」

克斯廷說,中國確實能廉價批量生產,但是,她的公司也有優勢,因為他們量身定做樂器、滿足音樂家的需要。

她說,「我們為特殊音樂家製作特殊的樂器,由此生存下去。」

專做低音樂器的比約恩‧斯托爾(Bjorn Stoll)也有同感。他說,「中國人對我來說不是問題。中國做的是低價、低質量的東西。中國也出質量好的樂器,但是,高質量意味著好價錢。中國的優秀音樂家也要買歐洲樂器。」

在馬克諾伊基興的樂器生產商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長期效益取決於保證高質量,同時,密切關注成本、售價。他們不會盲目追求廉價。

那麼,克斯廷的孩子會不會繼承祖業、成為第10代長號製作人呢?

她說,「想幹這一行,必須熱愛這一行。不熱愛這份工作,就別做。我的孩子中,要是有人熱愛做樂器,他們可以接著幹下去。」

熱愛本職工作、做好本職工作,是克斯廷的哲學。從此起步,繁榮興旺就會接著上門了。

(責任編輯: 李明)

相關新聞
俄葉卡中國大市場火災 華商損失上億
歐美製造業逃離大陸 「世界工廠」處境尷尬
外媒:競爭力長期惡化 「中國製造」陷困境
「中國製造」背後的血淚故事(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