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起死回生

人氣 24

【大紀元2013年03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王亦笑德國報導)就在《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生死關頭的最後一刻,聯邦卡特爾局二月底終於拍板,批准了新股東對於評論報的收購。新股東們再三強調,雖然需要變動的東西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不會變,評論報以後仍將保持編輯部的獨立性和左翼自由派報紙的特色。

《評論報》被競爭對手收購

進入2月份以來,法蘭克福評論報的最終命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南德意志報社、土耳其出版商Burak Akbay都先後對收購評論報表示出興趣,但最終都一一被債權人否決。最後只剩下一家可能的買主,就是評論報的競爭對手《法蘭克福匯報》(FAZ)出版社,如果這唯一的買主再被否決,那麼自3月1日起,大家就真的再也見不到評論報的身影了。好在聯邦卡特爾局經過幾週的審核後,終於批准了此項收購。結果法蘭克福評論報起死回生,不僅能保留自己的名稱,還能保有自己獨立的編輯部和報紙獨有的特色。

目前,法蘭克福Societät媒體有限公司持有評論報55%的股份,其姐妹公司法蘭克福匯報出版社擁有35%的股份,評論報的老東家Karl-Gerold基金會仍持有10%的股份。如此一來,法蘭克福的三大報紙——匯報、評論報和新報(FNP),實際拴在了一根經濟鏈條上,因為Societät媒體有限公司同時也是法蘭克福新報的大股東。儘管如此,股東們仍舊反覆強調會保持評論報的獨立性。

Societät媒體公司負責人Hans Homrighausen表示,評論報仍舊會立足於法蘭克福地區性新聞報導,兼有全國性的新聞,最重要的是要找出一種行之有效的經營模式,扭轉評論報連年虧損的頹勢。法蘭克福匯報出版社負責人Tobias Trevisan則直接表態,「我們尊重民主,民主就是需要有不同的聲音。」所以,雖然匯報是偏於保守的報紙,但絕不會因此而影響評論報左翼自由派的「性格」。

編輯部搬家 400多位員工離職

雖然評論報的特色被宣稱保留,但報社仍不得不面對一系列的變動。評論報獨立的編輯部以後還會對報紙、網站和電子版負責,不過到5月底,編輯部要從現在的Karl-Gerold廣場,搬遷到Gallus地區Frankenallee大街的Societät媒體公司大樓。只有28位原評論報的編輯得以留任,另外還有28位法蘭克福新聞服務社(PDF)的記者會加入到編輯部,再加上其他的自由媒體工作者和作者,新組建的編輯部共有約100位員工。Homrighausen表示,編輯部的規模還會擴大,至少到今年年底,新聞服務社的記者會增加到40名。

5月底之前,評論報仍舊會與位於柏林的杜蒙特(DuMont)編輯社合作,採用柏林提供的全國性新聞報導,至於之後是否會繼續合作以及合作的模式,目前還正在商談中。另外,評論報以後是繼續採用現在這種便攜式小版模式,還是改回以前的大版面模式,也在討論之中,Homrighausen稱,一系列新的形式都在醞釀之中,希望未來的評論報能更受讀者青睞。

不過評論報的印刷社確定會被關閉,除了報社得以留任的28位編輯外,其他400多名員工都必須另謀生路,他們有半年的過渡期可以找一份新的工作,過渡期裡能夠獲發部份工資。評論報的老東家Karl-Gerold基金會對此表示非常遺憾,但是基金會發言人也表示,值得慶幸的是,評論報活下來了,起碼以後人們仍舊能夠在市面上看到評論報。

68歲的評論報整裝待發

去年11月份,評論報正式申請破產保護,該報兩個主要控股方科隆杜蒙出版集團(MDS)和德國印刷出版有限公司(DDVG)表示,評論報的連年虧損已讓股東們無力為繼,除了申請破產別無選擇。

這份創刊於1945年的主流大報,經歷了由盛而衰的起起伏伏,在創辦初期,由於其重批判、重調查的鮮明風格,曾廣受人們好評。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報業普遍陷入了不景氣的泥沼,評論報因沒有及時作出應對和調整,逐漸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危機。

2003年,黑森州政府甚至出面為其財務作擔保,以尋找新的投資方。之後,評論報雖然做了一系列改革,但都收效不大,以至於2011年虧損額高達2000萬歐元,2012年也虧了約1600萬歐元。報紙的發行量則從創建初期的40萬份下降到了目前的10.8萬份,訂戶數量由1998年12.5萬份,下降到2012的6.4萬份,幾乎縮水一半。

如今幾經風雨的評論報,無疑又站在了新的起點整裝待發,至於前路是一片坦途,還是依舊充滿崎嶇,人們只能隨其且行且看。

(責任編輯:余平)

相關新聞
德媒體協會要求中共停止媒體審查
全德學生辦報賽 巴伐利亞奪冠
德國人保守 愛看報紙聽廣播
報紙式微  德報社發展電子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