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桑迪周年 曼哈頓華社盤點前鑑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11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一年前的10月29日,桑迪颶風的到來奪走了紐約市44人的生命,造成200萬戶停電,44.3萬紐約人家裡遭到水淹,2萬棵樹木在狂風中折斷倒伏,1100萬通勤客受影響不能出行,7萬受災戶在聯邦急難管理局(FEMA)註冊,大約800家房屋遭徹底摧毀,紐約市財產損失達190億美元。

颶風桑迪是9/11後紐約市遭受的最嚴重災難,極為罕見的超級颶風讓紐約人意識到,他們在緊急狀況的應對上還有許多方面需要提升,包括細化疏散區域,增加救生船數量,以及增設備用電話系統分流非緊急的求助請求,修建太陽能街燈以防止斷電時整個街區徹底陷入黑暗等等。

曼哈頓的切爾西區(Chelsea)一棟大樓的整個一面牆被桑迪颶風颳飛。(攝影:本杰明/大紀元)

值此桑迪颶風一周年之際,對華人社區在颶風災難中的表現和所受影響做一回顧盤點,可做為未來應對災害的借鑑。

官民協力守望相助 應對災害

一年前的10月29日晚,超級颶風桑迪挾風勢雨量強勁登陸新澤西,美東海岸多州出現大規模斷電與淹水狀況,紐約和新澤西被列為重災區,低窪處居民緊急撤離,地鐵、公交、火車、橋梁、隧道等被迫停運關閉,交通停滯,四分之三紐約居民斷電,紐約全市幾乎停擺4、5天,街頭空曠無人。

2012年10月31日桑迪襲擊第三日,曼哈頓唐人街斷電,商店關門,路上行人稀少。(攝影:蔡溶/大紀元)

2012年10月31日桑迪襲擊第三日,個別海鮮檔開門營運促銷餘貨,以免血本無歸。但居民樓斷電斷瓦斯,少有顧客光臨。(攝影:蔡溶/大紀元)

2012年10月31日桑迪襲擊第三日,曼哈頓唐人街由於斷電,絕大多數商店關門,個別蔬菜小販推出小車,但是居民樓斷電斷瓦斯,難以烹飪,地鐵不通,稀有顧客光臨。(攝影:蔡溶/大紀元)

「颶風後兩棟樓都沒電、沒水,手機沒信號。」孔子大廈董事長于金山說,孔廈750戶居民當中有600至700名都是老人,以前備災只需一兩天,這次斷電十多天,大批冰箱裡的食物變壞扔掉,部分高樓建築出現斷水,公交系統停擺,照顧老人的護理無法前來,孔廈董事會上下出動聯繫住戶,一戶一戶的檢查留守住戶的狀況和需求,一層一層摸黑爬40多層高的大樓,給獨居的老人送水送食物,檢查日常服用的藥物是否需要補充。所謂遠親不如近鄰,災難時刻靠得就是守望相助的精神。

州參議員史葛靜、市議員陳倩雯等民選官員,以及國民警衛隊、紅十字會和華埠共同發展機構等社區機構,去年11月1日率近百名義工在孔子大廈向災民分發食物、飲用水,提供備用發電機給手機充電,緩解居民的燃眉之急。市警五分局局長杜寧也率警察協助救濟物品的投放,連著數日員警們逐戶敲門拜訪,過濾出最需要幫助的老年居民名單,並鼓勵居民鄰里互助,需要幫助的立即通知警局。

2012年10月30日楊外春(音譯﹕Waichun Yung)、史女士(Aron Shi)和出生於桑迪風暴中的小寶寶在信義會醫院團聚。(信義會醫院供圖)

2012年11月1日,義工在孔子大廈提供備用發電機給居民的手機充電,緩解燃眉之急。(攝影:蔡溶/大紀元)

隨著氣溫的降低,遭受停水斷電和缺乏油料取暖的住戶,又受大雪的襲擊,第一社區委員會前主席曼寧10天內以自己的力量籌集一批救濟物品,率上百義工各處奔波,向唐人街災民遞送了9000份食物、水以及500張毛毯。

紐約華人總商會、華埠緊急支援部隊、亞洲人平等會、繁榮華埠總會、法拉盛同濟會、華埠同濟會、紐約聯協公益會、紐約華聯體育會、布碌倫八大道青年會、麥迪臣社區中心、洪青體育會、華僑社會福利社、華埠青年麒麟會、NYC Impact Volleyball Club等團體的數百名華人義工,以無私奉獻的精神投入救援服務,他們的身影活躍在各地的救災現場中。

2012年11月1日,州參議員史葛靜、市議員陳倩雯等多名民選官員及市警五分局局長杜寧,以及國民警衛隊和孔子大廈董事會、華埠共同發展機構等機構率近百名義工在孔子大廈向災民分發食物、飲用水。(攝影:蔡溶/大紀元)

各地志願者與市政府、FEMA、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前往受颶風影響嚴重的康尼島、皇后區洛克威半島的沿海社區Breezy Point等地,為災民送上食物、飲水、衣物、毛毯和清潔工具等,幫助受災的民眾清掃垃圾和泥沙,度過困難時期。

「止血」活動救一時 長遠需文化提振

颶風桑迪之後唐人街的商業活動陷於停滯,直到去年11月22日感恩節前夕人們節日採購的時候,餐館和旅遊紀念品小店前,仍然門庭冷落,9/11後經濟一直低迷的唐人街面臨「紐約有史以來最嚴重風暴」後遺症的考驗。

斷電數天,餐館業主也不得不扔掉了以噸量計算的食物,重新購買新食料,電力恢復日一大早開門迎客,卻沒有生意,「一來人家不敢吃,二來汽油荒和華爾街受災嚴重,很多銀行都上不了班。」唐人街一家餐館業主朱太說。

餐館空蕩蕩沒顧客,做遊客生意的同樣沒有生意。華埠擺也街(bayard street)一位小禮品店主黃先生說,按規律每年進入11月份,店主們就應該忙碌起來,但是風災後街上冷冷清清,顧客流失80%。

唐人街大部分商家希望政府直接給予緊急救助補助金(grant)而不是貸款,但聯邦和市政府對商家只提供有限的免息和低息貸款,幫助他們周轉。「現在政府的整個補償計劃沒法和9/11相比,因為9/11的災區沒有這麼大,政府可以應付,現在這是整個紐約這麼大的災區,這麼多房子的賠償,差的太大了。」美東聯成公所顧問趙文笙分析說。

但是申請文件要檢查每年的報稅表,以及平時的收支記錄以了解財務狀況、還款能力,由於華人商家平時報稅「報低不報高」,按比例分配的補助金自然不多,借錢貸款也是一樣,許多商家受災後得不到政府幫助。

紐約市商業輔導中心負責融資的高級財務經理李芝薇說:「因為聯邦貸款是幫那些資金周轉不過來的、生的生意,不是幫死的生意。但你的文件要齊全,讓政府看到你的生意可以做下去,如果華人都按規矩來做的話,我們可以幫到很多。」

2012年11月8日,桑迪襲擊後10天,香港站車仔面老闆黎子峰面對租金、人工照付又生意冷清的問題心急如焚,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唐人街經濟。(攝影:蔡溶/大紀元)

香港站車仔面老闆黎子峰說,唐人街最大的問題是缺生意,颶風驟雨已經過去,商家急需人流恢復消費,「損失已經發生,申請到災後的救助也需要時間,就算所有的錢拿到手,也只是幫到之前的損失。房租、燈油火蠟、出糧,都是立即要面對的問題,颶風帶來的後遺症才是最嚴重的。」
2012年11月8日,曼宁(發言者)在向商家分享了自己曾作為小商業主申請保險索賠的經驗,當天她為聯成公所帶來300條毛毯贈送給災民。(攝影:蔡溶/大紀元)

由市議員陳倩雯聯合國會眾議員維樂貴絲召集的「拯救風災小商業」說明會,2012年11月9日在曼哈頓華埠中華公所禮堂舉行,香港站車仔面老板黎子峰向民選官員討復甦華埠的長期方案。(攝影:蔡溶/大紀元)

由市議員陳倩雯聯合國會眾議員維樂貴絲召集的「拯救風災小商業」說明會,2012年11月9日在曼哈頓華埠中華公所禮堂舉行,華埠勿街老正興餐館的老闆娘朱太太大聲疾呼,政府補助能否像9/11一樣。(攝影:蔡溶/大紀元)

唐人街生意流失的問題並非一日之寒,唐人街原本就先天條件不足:沒有景點,停車位缺乏,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颶風的登陸加重了經濟問題。在被稱為「帝國區」高價房租的唐人街,商戶們面對租金、人工照付又生意冷清的問題心急如焚,除了關切政府的各項補助、貸款、保險理賠之外,商家代表們急切希望華埠社團與政府聯手,多做些宣傳和文化活動,將人流帶到唐人街。

很快,唐人街商戶們聯手策劃了一個止血貼式的便宜自救辦法。12月1日,中華公所與中華總商會應華埠商戶要求合辦「一元復始,振興華埠」街坊節活動,以文娛表演及特價小食吸引成千上萬遊客蒞臨華埠,熱鬧場面,仿似過中國新年。

2013年12月1日,「一元復始、振興華埠」大型華埠街坊節一登場就擠滿排隊人潮,吸引大批遊人,華埠街巷熱鬧萬分。(攝影:蔡溶/大紀元)

一年後的今天,生活已復歸平靜,但是商家們越來越頻繁的議論:走在下坡路上的唐人街必須繼續行動,唐人街要想恢復活力,就必須擁有人氣,而要吸引人流,就需要有更好的基礎設施和具備吸引力的文化活動,以及有創意、有趣味、有藝術性的體驗消費內容。

社區機構各顯神通 賑災重建

這場颶風讓不少人感受到鄰居之間的互助與關懷,看到鄰里中最美好的一面。在這段艱難的人生時刻,社區機構也在盡己所能,以不同的方式回應災民和商家的需求。

中華公所主席吳國基回憶,風災時中華公所也不能倖免陷入斷水斷電斷電話的困境,公共交通基本癱瘓,職員們都被困家中。去年11月3日華埠恢復電力的次日,中華公所開門,馬上聯繫FEMA要求派員到中華公所二樓為災民服務。9日開始救災,由於災民求助者眾,吳國基三天後向FEMA提出在中華公所設專門服務站,得到FEMA首肯。

「為了符合FEMA進駐的要求,讓殘障人士能上門,我們馬上向華僑學校徵用一樓的兩間教室改建,架設電腦、鋪設網線、購買影印機,並連夜趕工,將兒童廁所加大改裝成符合聯邦條例的殘疾人用廁所,入口改在伊麗莎白街11號,為輪椅人士提供可出入的門口。」

11月14日,來自房屋局、海岸警衛隊、聯邦運輸安全局(TSA)、小商業局等不同政府部門義工組成的FEMA十多名工作人員進駐,服務站開門第一個小時就迎來75名申請者,中華公所緊急徵求中英文翻譯。10多名義工配合FEMA的10名工作人員,從早8點半開工到晚7、8點收工,當時一個多月服務了上千名民眾。FEMA進駐長達半年,直至今年4月正式撤離。

FEMA曼哈頓區的10名工作人員2012年11月14日開始在華埠中華公所為華人登記申請聯邦救助。(攝影:蔡溶/大紀元)

由於FEMA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全部是英文,而帶中文翻譯的電話服務幾乎沒有,中華公所的雙語義工成為華人強有力的依靠,工作一周後,中華公所服務站的名聲口耳相傳,遠在史泰登島、布碌崙、新澤西,甚至賓州和康州的華人業主從四面八方趕過來,甚至非裔和西語裔人士也到中華公所求助,「中華公所救災中心是曼哈頓救災服務站中最繁忙的一個。」FEMA高級政策顧問Lai Sun Yee在去年12月14日中華公所為義工舉辦的午餐宴上說。
為了感謝FEMA 員工和義工們一個多月的辛勤付出,中華公所2012年12月14日為他們頒發感謝狀。(攝影:蔡溶/大紀元)

應急救援中,有人說政府力量像心臟與動脈,社團組織像靜脈,義工就像生命之血,三者聯動運轉服務災民。圖為2013年1月18日晚,百名華人義工在華埠金源大酒樓聚首,舉辦感恩餐會。(攝影:蔡溶/大紀元)

11月9日,人力中心屬下的商業輔助中心協助商家申請風災救助和貸款,以及向FEMA登記申請援助。11月30日,美國聯邦小商業署(SBA)之災難協助辦公室應陳倩雯議員的要求,開始在華埠共同發展機構及華埠商業改進區BID設立「商業復甦中心」,為華人受桑迪風災的屋主、租房者、非營利組織及大小企業,填寫表格,申請災難貸款及經濟受損貸款。

平等會在颶風過後也快速投入賑災,首先與市府相關部門和私人基金會合作,籌得百萬資金,12月20日,其下屬機構振興商業服務中心宣布為堅尼街以南受災商戶提供緊急貸款計畫。該計畫為業主提供高達3萬元的金額,用於店面整修、更換庫存和流動資金,貸款支票最快在兩天之內送達商戶手中。164個商戶得到總計300多萬元的援助,由於申請FEMA和SBA的援助金需時較長,這筆貸款無疑是商戶的及時雨。

另外,由於受災屋主眾多,保險公司無法及時派員評估損失,做出理賠。為了幫助屋主盡快修復受損房屋,亞平會信貸中心為全市受災戶提供緊急貸款,一年來共協助50個受災家庭重建家園,重建金額達100多萬,另外為18個受災家庭爭取到總計17萬8千元的補助金。

今年2月,華埠共同發展機構及華埠商業改進區(BID),為華埠小商家籌集到將近8萬美元的桑迪救濟基金,共有79家小商戶受益,平均每商家獲贈現金1千元,在基絲汀街(Chrystie Street)經營手機生意的陳先生拿著千元支票說,真是一個意外的驚喜,他需要做一個新的招牌,原來的招牌被大風颳落摔壞了。「雖然這筆自救的錢款有限,但代表了華埠不向困境低頭的精神。」活動發起人之一,華埠共同發展機構行政總監陳作舟向眾商家鼓勁說。

桑迪襲擊一周年後,愛心接力棒落到了大學睦鄰之家,FEMA與紐約州心理健康辦公室管理的「希望之星」(Project Hope)關懷計劃由大學睦鄰之家承接,為災區的居民提供免費的健康評估以及心理健康輔導,該計劃2012年11月推出至今有近20萬居民接受諮詢輔導服務,可見颶風對市民心理上的影響深遠。

總結教訓 應災系統需設法改善

今年10月28日,亞平會發布了一份針對桑迪的回顧總結,提出多項應對未來天災的可能性措施:

1. 設立一個社區性的緊急救災機構,包括社區服務機構、醫院、宗教團體、學校以及任何與周邊社區聯繫緊密的團體,在災難發生時為社區提供通訊和引導。

2. 配合當地的社區發展機構和信貸機構,成立具彈性的屋主和小商業的貸款/補助,以便在災後能迅速沒有障礙地啟動,為受災商戶和屋主提供緊急流動資金。

3. 鼓勵職業學校與勞動力發展和維持機構合作,提供經費培訓災後重建所需的人員,如裝修工、電工、黴菌清除工,屋頂修繕工等災後極缺的人員。

4. 災前就為小型的包工、電工、管道工,以及相關的其他專業人員提供認證。

5. 與政府機關聯繫,準備好在災害發生時需要的發電機、水泵、取暖和照明設備,避免屆時設備短缺或價格飛漲。

6. 為非謀利機構設立基金,以在災後快速招聘臨時或半職員工。這些員工在重建工作中能為更多的民眾在申請聯邦緊急救助、聯邦小商業貸款、保險理賠等方面提供協助。

州參議員史葛靜的華人助理張笑瑛和中華公所英文秘書陳炎銘先後指出,唐人街社區人口老齡化發展,如何照顧獨居老人是此次桑迪救災的難題,未來還需要制定針對老年人的救助計劃,例如探訪護士等服務老人的機構聯手,統計社區內需要特別關註的老、弱、病、殘人數,緊急情況發生時,要能知道他們在哪裡,需要什麼樣的醫療救助等。

(責任編輯:漢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