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資源匱乏成為中共最大經濟挑戰

標籤:

【大紀元2013年10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八月二十日,澳大利亞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宣佈它將注資30億美元開發加拿大鉀肥—一種用於製造全世界農場所需的化肥的原料。九月末,中國豬肉製造商雙匯收購了Smithfield食品公司,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對美國的最大收購。這些公司的投資都是出於對未來全球食品消費增長的信心作出的決定,並且任何國家都趕不上中國的需求。

《外交政策》10月1日報導說,過去三十年來,資源密集型製造業點燃了中國的經濟崛起。2012年,中國消耗世界煤炭的一半並且生產全球46%的鋼鐵,43%的鋁和60%的水泥。中國經濟在2013年放緩,因此,北京試圖脫離出口型和投資型而轉向國內消費型經濟。必和必拓這樣的公司打賭中國的再平衡將推動食品需求的迅速增長。背後的經濟邏輯——中國作為需求驅動者——是同樣的,但是它反映出資源匱乏開始取代維持快速增長成為中共最大的經濟挑戰。

經濟增長的一個富有諷刺意味的遺產是,隨著它的GDP增長,中國的資源匱乏在惡化,並且給國內食品供應增添了新的嚴峻的壓力。

北京的食品安全政策是一個一反常態的不切實際的選擇。它受到過去150年飢荒災難給中國人留下的傷痕所驅動,其中最近一次是中共政策引發的大躍進期間的飢荒,它導致數千萬人死亡。食品是中共國家思維的核心,特別是對於許多親身經歷過沉重的匱乏的中國人來說。

食品在毛澤東1976年死後的幾十年裡變得更加豐富,當時中共採納了允許農民出售自己生產的產品到市場的所謂「包產到戶」 政策。自從80年代以來,中國已經能夠生產國內所需的大部份肉類。

但是中國食品消耗的增長現在威脅到這些。中國人的食譜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而改變,肉類消耗迅速增加。雖然其他貧窮國家的豬肉消耗也隨著GDP增加而增加。但是在中國,它增加的速度超過專家的預期。在2000年,農業經濟學家包括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Justin Yifu Lin)預測中國人均肉類消耗在20年裡將增加50%。在他做出預測13年後,中國人均肉類消耗已經增加超過150%。

年度肉類消耗總量在2012年達到8000萬噸,相當於每人115磅。這個總數是美國的兩倍,儘管中國人均吃肉的數量只有美國人均的一半。中國中產階級成員——估計有總人口的10%——比普通中國人吃的更多。在富裕的城市比如北京,居民人均每年消耗肉類130磅。在未來的十年,可能將有數億更多的常規肉類消費者。在台灣,人均消耗量遠遠更高為190磅。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德國豬肉出口中國
瘦肉精豬肉危害中國 當局監控媒體採訪
中國豬肉均價近27元/公斤 破歷史最高點
食品安全危機 專家:有機食品需求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