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讓孩子學會「提問」

文方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6月09日訊】2012年的5月,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發佈了一份研究報告,這個研究專案從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23所本科院校中收集了2萬多份調查樣本,對中國所謂的九八五院校與美國研究型大學,在大學生課堂提問方面,做了一番比較。

調查資料表明,在中國的九八五院校本科生中,有超過20%的人說自己從未在課上提問或參與討論,而在美國大學生中從未提問或參與討論的人,只有3%;相反的,有10%的中國大學生說自己在課上經常提問或者很經常提問,而大約有63%的美國大學生選擇了這一個選項。

這個報告一發表,就引起了高等院校教育人員的重視。很多人都為中國學生不會、不願、或者不敢提問而感到擔憂,甚至有人把「不會提問」當成中國大學生知識容器上的一塊短板。

看到這個報告,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聯想到自己剛剛到美國留學時候的情況,我在課堂上的行為和這個報告上描述的中國學生的情況完全相同。我在美國總共上了8年研究生院,前面幾年,無論是在課堂上、或者討論會上,如果不是被要求發言、報告,我多半都不會主動講話。但不講話並不代表我沒有疑問,有了問題我會課下找教授澄清,不過在有同學的時候,我不會提問。

為了這個事,我的指導教授跟我談過很多次。有問題最好還是在課上提出來,因為如果你有一個問題,那麼班上的同學裡一定也有人有同樣的問題;你提問,也是在幫助別人。我告訴教授說,我擔心別人說我的問題太愚蠢,教授說沒有愚蠢的問題,有問題就說明你動腦子想了、說明你有獨立思考、說明你會質疑、說明你有能力。

就這樣,在教授的引導和鼓勵下,我逐漸地敢於提問,甚至與教授和同學辯論了。後來我當了教授,就經常用自己的經歷來引導我的學生,在課堂上也會專門留出讓學生提問和即興發言的時間。在我的課上,學生們非常活躍,我自己從學生的發言中也得到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資訊。

與此相反,我每次去中國講課,最大的困惑正是無法與學員互動。研究生也好,在職教師也好,無論我如何鼓勵大家提問,得到的仍然是大家無聲的注視,至多能夠傳遞幾張不署名的紙條。

20 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在美國,如果學生不會提問,就說明他(她)沒學、或者沒學懂。所以我在考核學生成績的時候,上課是否活躍、是否積極發言提問,占學生成績的10%、甚至20%,不過中國的學生,情況就不那麼簡單了,我覺得這恐怕還是得從中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傳統上找根源。

先說教育制度。中國的考試制度從1300多年前的科舉開始、至今,一直是決定學生命運的最重要、或者是唯一的手段。無論是過去的八股文、或者是現在的多選題,要的都是循規蹈矩、死記硬背,而不是獨立思考。中國的孩子們受著這樣的教育長大,還沒有老,思想就已經僵化。他們沒有創新要求,更缺乏創新能力。像提問題這樣看 似簡單的行為,也已經跟他們說了「再見」。

再說說中國的教育傳統。中國式教育注重的是傳承,而不是自成一家,所以一個人的學術出生往往比他(她)的學術水準更有份量。中國式教育還講究尊師重教,具體的體現就是凡是老師講的都是對的,學生不得質疑,否則就是不尊重老師。從幼稚園開始,最受老師喜歡的,都是聽話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敢於提問的學生,常常被當成問題學生來對待,得到的不是老師的喝斥、就是同學的嘲笑。中國的孩子從小在這樣的教育環境長大,他們已經習慣於服從,而不是質疑;習慣於接受,而不是審視。像提問題這樣看似簡單的行為,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

問題是清華大學的這個研究取樣都是從中國的九八五院校來的,這就更讓人擔憂了。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九八五院校都是在1998年5月份中國教育部為了實施面向2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而挑選出來的由國家撥重金重點支持的高校,全國只有39所。

這個所謂的「九八五工程」,目的是要在中國創建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但是一流大學首先需要的就是創新精神,如果中國的所謂一流大學培養出來的都是些只會學、不會問的學生,那麼充其量這些學校也不過是一些一流的影本而已。

所以說,家長和老師都應該極早培養孩子們能學會問,這樣他們將來才有可能長成有獨立意識、會思辨的人。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新聞
聯合國官員批大陸教育經費比烏干達還少
清心:漫談無神論對中國大陸教育的影響
丘成桐:中國大陸教育體制耽誤年輕人發展
分析:中國大陸教育的五個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