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民進黨魁辯論 談及中國政局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4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涔溪台灣台北報導)民進黨29日舉行14屆黨主席電視政見發表會,五位候選人針對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以及如何贏得2014七合一選戰、2016總統大選展現論述。

民進黨主席首場選舉政見發表會,29日下午在高雄登場
,登台前5位候選人(由左至右)許信良、蘇煥智、蘇
貞昌、蔡同榮、吳榮義同台合影。(中央社)

民進黨在2012總統大選落敗後,代表民進黨參選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辭去黨主席一職,所遺留下的主席空缺預計在一個月後選舉。本屆主席的選舉相當激烈,目前共有五位候選人報名,包括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前台南縣長蘇煥智、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前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吳榮義、前立法委員蔡同榮。

蘇煥智:薄王事件顯示中共政局不穩

在論述中國的問題上,蘇煥智提到,許多人認為中國政策是民進黨的弱項,也是蔡英文輸掉2012總統選戰的關鍵。他主張,民進黨應該找回創黨時期理性辯論的文化,在黨內針對中國政策公開辯論。

他強調,現全世界最關心的是茉莉花革命甚麼時候在中國發生,中國維穩的經費已經超過國家預算,不安的共產黨就在薄熙來、王立軍事件中,赤裸裸展現人們的眼前。他認為,透過理性的辯論中國政策的機會,讓民主的臺灣改變中國,同時結合在美國的第二代優秀的臺灣人,讓台灣成為世界的臺灣,如此民進黨將有機會重返執政。

蘇貞昌:兩岸交往應關注庶民中國

蘇貞昌則認為,要關心國際局勢,包含目前中菲兩國在南海的對峙,以及北韓試射火箭,日韓都派軍艦因應,但馬總統出訪非洲,彷彿置身事外。

在面對中國上,秉持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自由民主是台灣最重要的價值。臺灣要關注中國,但是要關注經濟以外、更大的中國,同時,不只關注中共、更要關注庶民的中國,透過跟中國的交流,讓廣大的中國人認識到擁有六百多萬票基礎的民進黨,可以代表台灣本土的聲音。

蔡同榮:加強與美國外交關係

蔡同榮則認為,2016總統大選要贏,首要加強對美國的外交關係,遊說美國國會和政府,在總統大選中對民進黨的支持。

蔡同榮強調,當有外國人問他民進黨和國民黨的不同時,他說,當前的國民黨傾向中國,但民進黨堅持維護臺灣。維護臺灣是民進黨最重要的基本立場,如果修改這個方向,民進黨將面臨解散的命運。

吳榮義:成立影子政府監督政策

吳榮義在兩岸問題上,他認為當前台灣人民普遍對於馬政府和中國的關係,令臺灣人不安,民進黨必須成為守護台灣主權最關鍵的力量。

至於,他身為經濟學者,和蔡英文一樣,都屬於非典型的政治人物,有國際經貿的視野可以來處理臺灣當前的經濟問題,他主張囊括過去執政的優秀人才,成立「影子政府」,監督、回應馬政府的各項政策,讓人民看到民進黨的執政實力。

許信良:訴求選戰操盤經驗豐富

許信良則表示自己擔任過兩任的黨主席,擁有大型選舉的操盤經驗,在他擔任黨主席期間,曾經幫民進黨的縣市長席次由6席,大幅提昇到12席。而蘇貞昌任黨主席時,則是由10席變6席。

很多人譏笑許信良是「大膽、浪漫的思想家」,許信良則說,他的大膽、浪漫是因為對台灣人有信心;他表示,台灣人與猶太人是全球最會做生意、最聰明的民族,在文化、管理、宗教各方面,成為未來華人的理想社會,帶領全世界的華人向前邁進。

特赦扁 五候選人分別表態

五位候選人在特赦阿扁上,有相近的立場,許信良呼籲黨內團結要求馬總統特赦阿扁,蘇煥智認為扁案是司法不公、辦綠不辦藍的案例之一,蘇貞昌日前探望扁,關心扁的健康狀況,強調「保外就醫」和「特赦」兩條路可分頭進行。

蔡同榮則談到自己在美國會和國際上對特赦阿扁的努力,吳榮義更明確表示,當選黨主席後將成立「救扁小組」,邀請各界代表檢討出救扁的方法。

2014七合一選戰 重返執政前哨站

蘇貞昌認為,民進黨有三大困境難突破,一是北藍南綠;二是,倒金字塔結構無法改變;三是,立委席次無法破半。要贏得2014七合一選舉,要加強基層、強化組織,選出最好的候選人,地方基礎要打好,日後才能重回中心執政。

蘇煥智表示,他是這次黨主席選舉唯一的中生代,沒有派系,也是公開表態不參選2016,最能夠團結黨內打贏2014和2016兩次選戰。

許信良表示,要打贏2014與2016選戰,就要找「大公無私」、不怕受傷害的人;他舉1997年桃園縣長劉邦友遭到槍殺後,他獨排眾議推薦呂秀蓮參選為例,證明他是大公無私的人。

蔡同榮認為,七合一選舉就是總統選舉的前哨戰,黨現在就要提名,甚至投入輔選。而在民進黨內部,黨員長期有疏離感,他要舉辦黨員回娘家,增設副主席,並考量性別、年齡等。

吳榮義表示,自許擔任黨主席後,強化民進黨處理國際事務與財經政策的能力,並將選贏2014當作重要任務,設定達到五都市長、議員要過半,縣市議員要三成以上當選,村里長提名要過半,黨職人員初選與提名要在選舉前一年完成等目標。

(責任編輯:趙姿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