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蓮:醉翁之意「醉」在何?

——《醉翁亭記》評析

李青蓮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4月20日訊】 一.作者寫作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他出身貧寒,4歲喪父。24歲考取進士,先後在地方和朝廷任職,歷任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由於他直言敢諫、屢遭誣陷和貶斥,死後謚「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存世。他在文學上有較高的成就,散文尤為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在宗仁宗慶歷六年(1046)被貶滁州(今安徽滁州)任太守後,他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飲酒抒懷,並與山寺內的主持和尚智仙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遊訪,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作息、飲酒。作者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亭名。本文是作者被貶滁州的第二年寫的遊記散文。傳說此文一出,朝野上下遠近爭傳。千百年來,這篇散文成為傳誦的佳作名篇。

二.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者,山間之朝暮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魚,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三.譯文

環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的許多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麗,遠遠望去樹林茂
盛,幽深秀麗的地方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行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從兩座山峰之間飛瀉而出的山泉是釀泉。山勢迴環,路隨山轉,有座四角翹起,像鳥展翅欲飛,緊靠泉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亭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亭子命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裡飲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他的年齡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真意不在喝酒上,而在於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

要說那個太陽出來,樹林裡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顯得昏暗,這明暗變化的景象,是山中早晚的景色。春天野花開放,散發出幽香,夏天挺秀的樹木綠蔭濃鬱,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水位低落石頭露出水面,這是山中四季不同的景色。早晨進山,傍晚回來,四季景色的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盡的。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路,小孩由大人抱著、領著,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的百姓在出遊。來到溪邊釣魚,溪水清,魚兒也肥,用釀泉水釀的酒,因泉水香甜,酒色也清澄,山中各種各樣的野味野菜在面前擺著,這是太守在宴請賓客。飲酒酣暢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或起或坐大聲喧嘩的,是賓客在歡樂。面容蒼老,滿頭白髮,醉醺醺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已墜山頭,人影縱橫散亂,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後面。樹林茂密成蔭,鳥雀到處鳴叫,遊人離去鳥雀在歡唱。然而鳥雀只知道有山林就快樂,卻不懂遊人的快樂;遊人只知道跟從太守一同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把他們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樂,酒醒又能用文章來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四.作品評析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優美環境和出遊之樂的描述,抒發了作者對自然風光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環境和命名緣由。

作者在本段從遠山寫起,採用空間變換的手法,運用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寫景,描繪了一副山水相映的美麗圖畫:群山環繞——琅琊秀色——釀泉流水——山亭展翅。山與水相依,泉與亭的來歷,只言「太守」,不言身份,成為全篇的一個懸念,然後引出雅號的由來及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放情山林,醉在山水的情懷。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本段寫景運用先分別描寫,後總收說明的方式。先寫朝暮景色變換之美,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薄暮之氣。後寫四季景色變化之美。作者選取了最富有季節特徵的景物來加以描繪。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潔白是秋色,水低石出,草木凋零是冬景。最後一句作總結陳述,照應前面的描寫,總歸為「樂亦無窮」,餘韻不歇。

第三段:寫滁州人遊樂,太守宴樂。

本段重在場面描寫。先寫滁人遊,描繪一幅太平祥和的遊樂圖。在這副圖畫中有「負者」、「行者」,有唱有憩,前呼後應。有老人,有小孩,往來不絕,十分熱鬧。這個場景映在太守眼裡,就更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寫太守宴飲之樂,作者故意宕開一筆,不直接寫宴席,從捕魚釀酒寫起,另有情致。宴飲所需,除酒外,大多就地取材,意在表明滁州地的富足,野餐的簡樸。雖沒有王公貴族府第宴飲的奢華,但與滁州百姓一起宴飲的樂趣無窮,所以「眾賓歡」「太守醉」。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土地,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太守也就樂得其醉了。勾勒出了「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的遊樂風俗圖。

第四段:寫日暮醉歸

作者先寫了醉罷晚歸的情景,然後寫了「樂」的幾種情境。一是禽鳥之樂,二是遊人之樂,三是太守之樂。太守之樂的境界最高。及至文末,「太守」已出現九次方道出姓名,解開懸念,文章也嘎然而止,饒有餘味。

縱觀全文,作者雖謫守滁州,但他沒有消沉,而是積極樂觀,體現在作品中是
以「樂」貫穿全文,且樂得其醉。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為信念而醉。表現在:為醉翁亭遠近左右山水相映的旖旎風光、優美的生態環境而樂得其醉;為琅琊山朝暮、四季景物各異的美景而樂得其醉;為自己能堅定信念為民造福,體恤民情,受到百姓的擁戴,被百姓的真情所感染而樂得其醉;為經過自己勵精圖治使滁州達到了政通人和,百姓殷實富足而樂得其醉;為滁州百姓老老少少、絡繹不絕出遊那種怡然自樂、幸福安康的情景而樂得其醉;為與賓客、遊人宴酣暢快而樂得其醉;為置身百姓中能與百姓同樂,把他們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而樂得其醉。真可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安康。這種寬廣的胸襟,曠達的情懷,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令人敬佩。再看當今,中共體制下的為官者,以破壞生態環境與人倫、損害百姓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慾而樂得其醉。真可謂:為官一任,貪腐一方,百姓遭殃。

總之,《醉翁亭記》可謂是一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讀後使人感慨的千古明文。面對當時艱難的國運,作者以他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堅定的為官概念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觀的成績,而且還以精美的文筆給我們留下了這篇寶貴的文化遺產,真令人讚嘆!

相關新聞
李青蓮:國際獨裁暴政逐一瓦解 敲響中共的喪鐘
李青蓮:中共獨裁暴政體制下的法律
李青蓮:中國教育現狀之我見
李青蓮:列車上的見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