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DRAM光景不再 如何救是個難題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3月19日訊】(據中廣新聞何庭歡報導)日本DRAM大廠「爾必達」二月底宣布,聲請「破產保護」,消息傳出後,掀起科技業界一陣大風暴,特別是台灣的相關產業,原本已經名列「四大慘業」,如今更是雪上加霜。科技大老們紛紛站出來表達看法,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幾乎以「砲轟」的方式,指稱政府花太多時間處理「美牛問題」,卻不願對國內DRAM產業多花一點心力,郭台銘更認為,目前正是「聯美日抗韓」的最佳時機,政府應該果斷決策,「要救就救到底,不然就讓產業自生自滅」,如果政府真的想要支持產業發展,可以考慮像韓國對三星(Samsung)的協助作法,甚至可以做得更多。

對此,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回應指出,「聯美日」甚至「聯歐」都是政府施政的主要目標,因為在歐美方面雖然經濟當前遭逢不景氣的狀況,但實際上歐美甚至日本,這一些核心國家在高科技產業的技術仍是相當先進,所以台灣更應該結合「技術」與「市場」機會,從中找到自己在國際間的定位。

尹啟銘說:『我一直在強調的就是說:「左手結合技術的來源,右手結合市場的來源」,然後台灣在中間扮演一個「平台」的角色,這是一個最好的策略聯盟。』

然而被詢問到政府是否可能像南韓對三星一樣出力?尹啟銘強調,台灣的產業跟三星並不能相提並論,包括主客觀的優勢、弱勢條件都不相同,因此國家政策不能針對個別企業,應該著手於「整體發展」。

經濟部方面則是表示,雖然「爾必達」聲請破產保護,一定會對台灣產業造成衝擊,但影響是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同時台美日廠商「聯合抗韓」的策略還是會持續進行,不會因「爾必達」的保護聲請而生變。

經濟部長施顏祥指出,政府對DRAM產業的發展,分別會從「技術升級」、「金融協助」與整合「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等三方面,對弱勢業者進行協助。同時,台美日三方業界合作的基本方向不會變動,「爾必達」聲請保護的影響仍「可以控制」。

施顏祥說:『基本上我們的基本的方向,還是走這個「台美日」的合作策略,這個並沒有變動,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我們對於整個的有關DRAM產業,政府應該作的事情,主要還是包括三個部分,第一是在技術升級方面的協助,第二是假設有若干企業碰到財務上的困難的話,我們給予一些融資上的協助,第三個就是把上中下游的供應鏈,把他做的更完整、更完善、更具有競爭力,大概就是這幾個工作。』

經濟部也表示,因應爾必達聲請保護,工業局已經設立了「單一窗口」,協助國內業者。但經濟部次長黃重球強調,爾必達只是「聲請破產保護」並非外界誇張化的「已經破產」,也就是債務往後延,受影響較大的屬於債權人,也就是銀行方面,所以「爾必達」所有業務經營都還是正常進行,並不會因為「聲請保護」而不下單或不生產,所以目前還不是「最糟的情形」。

至於業界方面的建議對策,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認為,台灣應該趁機拿下「爾必達」的專利與人才,移植相關技術以利跟韓國競爭。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更認為,政府不需要插手,應該讓廠商自行解決,在「汰弱存強」的整併與代謝後,產業就能回歸健全,甚至當台灣兩大DRAM技術源頭「美光」與「台塑集團」能夠聯手,又因「爾必達」敗退而減少了市場競爭,未來在技術持續增進後,絕對能跟三星「勢均力敵」。但如果政府現在出手協助弱勢產業,只會再增加「美光」與「南科」的對手,對目前「競爭過度」的DRAM產業並沒有太大幫助。

產研機構的意見則是提出,過去激烈競爭的台廠應該趁著DRAM產業,因為「爾必達」事件而大亂的當下,積極尋求轉型,例如持續發展十二吋晶圓廠、浸潤式微影技術(Immersion Lithography)機台等,並整合多項技術,來度過這次的危機。

拓墣產業研究所半導體副理陳嵐嵐指出,經濟部既然已經提出各種方式協助廠商,業者也不應該只是期待政府的援手,而要更努力自行尋求專長項目,持續發展。例如時下最「炙手可熱」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中所用到的IC元件,都是十二吋代工廠做出來的,未來台廠可以考慮朝類似方向發展。

陳嵐嵐說:『台灣現在有的優勢是什麼,就是十二吋晶圓廠非常多、immersion(浸潤式微影技術)機台也不少。那其實我們也看到,現在很多所謂的,像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都賣的非常好,裡面所用到的IC元件,包含驅動IC、電源管理IC,其實都是十二吋廠去做,那這個部分我想,台灣竟然有這麼先進的設備,也有這麼多的機台,我想台灣廠商還是要想辦法,看能不能在趨勢起來的時候,積極去轉代工的部分。』

台灣DRAM產業,從過去全球市佔率與韓國「相庭抗禮」的各大約有兩成,當時的「美光」比重不到兩成,「爾必達」市佔更是僅僅只有9.7%左右。如今「三星」包下了超過四成五的市場,另一家韓廠「海力士」市佔也超過兩成,「爾必達」與「美光」則各有12%左右的比重,反觀台灣只在6%到7%之間徘徊,如何讓台廠重返過去的光景,或許不只是政府「出手」與否的功課,同時也是業者需要儘快思考的重要課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