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殘聯主席遭質疑「變更國籍」 網絡熱議

人氣 526
標籤:

【大紀元2012年1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淨報導)5歲時生病導致高位截癱的張海迪因「身殘志堅勤奮學習」,而被官方樹立為當代「楷模」。然而在升任「中國殘聯主席」,獲得顯赫聲譽後,卻面臨著民間廣泛流傳的「變更國籍」的質疑。

官方媒體為張海迪「變更國籍」闢謠

《人民日報》官方網站28日報導說,張海迪的國籍近日遭到質疑。今日張海迪在博客中發文稱,「最近,又有我的國籍的謠言瘋狂散佈,把我從德國又編到了日本」。 張海迪說,「幾十年來,我從不做任何不該做的事情,更不做任何一件壞事。」她說,「我對自己和周圍的同志,還有家人甚至有些苛刻」。

張海迪在博文中強調說:「就在前不久,我剛剛參加十八大,並且是主席團成員。十八大代表是層層嚴格選出來的,外國人絕不能參加這樣的大會。」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關於張海迪的著名報告文學《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獲得廣泛反響。之後,中共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讚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3月7日,中國共青團專門為其召開表彰大會,5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

張海迪高位截癱「蹺二郎腿」 中共典範遭質疑

11月25日,中國企業黨建參考報記者趙新江發佈微博稱:「近日,網絡不斷流傳張海迪移民日本。公安內部資料顯示,她的戶口是由山東青島遷出,遷往地是日本的大阪。評:古人云『苟富貴,無相忘』,現在倒好,就連張海迪這樣真正是靠全黨、全國人民無數雙手捧起來、曾經是一代人心中楷模和英雄偶像的殘疾人,也在當高官、享厚祿後,拍屁股外逃了!」

微博用戶,網名「李麥遜」表示:「張海迪的澄清申明怎麼看也有一股假大空的味道。在我小學時你就以高大全的形象出現在課本裡。人物一旦高大全,必然假大空。這是規律。」他說:「其實人們並不特別在意你的國籍,而在於你的本身,怎麼生根,怎麼發芽,怎麼迎風招展……突然間,發現你有點模糊不清,有點令人生疑。」

張海迪,山東省文登人,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殘聯主席。張海迪5歲時突然跌倒,經過多家醫院檢查確診,她患上了脊髓血管瘤。以後的4年裡,張海迪動過3次大手術,先後摘除了6塊椎板,從此高位截癱。

對此,民眾「真系笑話」發佈微博說:「偶小時候,官府宣傳她胸部以下失去知覺,生命只有10年。偶那時感動得稀里嘩啦,把她當作勵志的偶像。」他質疑說:「30年過去了,她能坐在輪椅上蹺二郎腿了;她能開車了;她也結婚了;她的官也越做越大了;她的妹紙生意也越做越大了;網傳她也移民日本了…….」

張海迪開車(網絡圖片)

民眾「林濾山」說:「不明白:為啥現在這麼多網友不喜歡張海迪呢?張海迪的妹妹張海燕現在更名叫張挪威?就是億萬富翁、山東瑞森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挪威?(建議去查查是不是虛假注資?有沒有偷稅?)現在還是中國國籍嗎?山東瑞森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經常承接殘聯的工程項目?」

不過,此前網絡中也傳出另一版本,稱「德國聯邦移民與難民辦公室的負責人承認,中國公民張海迪女士(1955年9月16日生於中國山東),已於2009年11月30日在慕尼黑正式宣誓加入德國國籍,並根據德國國籍法放棄中國國籍」。

中共「外籍」官員和「裸官」資產外逃

近年來,大陸關於中共「裸官」和官員「變更國籍」的現象層出不窮。近日,大陸知名餐飲企業「俏江南」董事長張蘭因涉入合同糾紛,法院無法送達起訴書,最終被曝光已移民他國,並於9月17日註銷戶籍。俏江南相關負責人也透露,張蘭的國籍確實已經改變,但並不清楚加入哪國國籍。

張蘭身為中國知名女富豪,同時還是在任北京市朝陽區政協委員,她的「變更國籍」一事引發了外界對中國高層官員及富豪移民的關注。

11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中國富豪移民太輕鬆 不妨加道門檻」的報導,報導說:「近日,俏江南集團董事長張蘭因『註銷戶口、變更國籍』一事引發民眾廣泛關注。這些年,選擇移民的中國富人並非張蘭一個,引發的熱議也從未停止。」

報導稱,根據美國稅法規定,美國公民即使放棄美國國籍,美國政府也可追溯5年,要求其補齊放棄美國國籍前5年擁有的海外資產隱匿不報而逃避的稅收和罰金。據美國法律規定,放棄美國國籍的特定人群需為超過60萬美元的未實現資產收益繳稅,即「退出稅」(Exit Tax)。「相比之下,中國富人想要棄籍就輕鬆得多。」「或許能為我們提供借鑒」。

另據官方媒體央視報導中引用《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的數據稱,個人資產超過1億元的大陸企業主中27%已經移民,還有47%正在考慮移民。這意味著有超過7成的富豪有逃往他國的打算。

(責任編輯:江啟明)

相關新聞
張海迪桑蘭成為“中華殘疾人服務网”持股人
靖淳:胡錦濤,張海迪与六四
張海迪變臉 官辦名人被斥成「御用工具」
張海迪關微博 引巨額殘保金露端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