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到戶外多活動 莫讓憂鬱症成為慢性病之首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10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10月公布資料顯示,全球目前約有5%的人口患有憂鬱症,表示超過3億5,000萬人正受憂鬱症折磨。專家預測至西元2030年時,全球憂鬱症總人數將打敗心血管疾病與愛滋病,躍升成為慢性疾病的首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詹佳真醫師表示,人若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態下,很容易產生負向思考模式來看待所有人事物,陷入惡性循環中,因此面對壓力時不能一昧壓抑,要了解壓力來源及學會應對。而正向思考的展現,就是遇到挑戰或挫折時,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因此可以透過練習來增加「正向思考」的念頭,例如:培養正念的語句、搭配幸運圖像、每日睡前記錄或回顧今日發生正面的人、事、物,這些都是不錯的方法。

常到戶外活動有益身心健康
根據澳洲的一項研究發現,常到戶外從事中度至激烈運動的青少年比較開心,而且健康狀況與社交功能比將時間花在電視或電腦的同儕佳。此篇研究已發表於今年7月的《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此研究從2004年開始,一直進行到2009年,詢問1,216名澳洲青少年花在戶外運動和室內活動的時間,包括用電腦當作消遣和做家庭作業。受訪者在12歲時首次接受調查,然後是5年後。研究問卷包括23項與健康、身體功能、自我價值、同儕關係和學校等有關的問題。研究結果顯示,花較多時間閱讀和做功課的青少年,其學習成就較高;比較活躍的青少年則在社交功能和同儕關係上得分較多;平常不太運動,又花許多時間坐在電腦前的青少年,則較易感到孤單和害羞。

依照整體研究評估,青少年每天平均花3.3個小時打電玩、看電視或從事其他久坐的活動,僅花2.1個小時做運動。自認為健康狀況最好的青少年比活動力最低的同儕,每天平均多花2.5個小時運動或做激烈的活動。

運動產生腦內啡能改善情緒
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醫師對此研究的結果表示認同,因為運動的確有助於身心健康,但是對於想建立運動習慣的人,總是以怕累或懶來為自己找理由。他說,累的時候,才更需要運動,就像他自己在看完診之後,也會出去走走路、做做運動,因為運動後產生的腦內啡等物質,都是可以改善情緒,幫助精神變好。

林耕新提醒,運動是好事,但對於憂鬱情緒較重,或是重度憂鬱者,往往連出門都已經很困難了,若再過度的鼓勵、提醒,反而可能造成他們更大的壓力,因此還是應該視每個人的狀況來擬訂運動計畫。

同儕一起運動有正向影響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的研究是一項工程較大的追蹤研究,但在因果關係上,仍不適合做太多推論,其中提到不太運動、花許多時間在電視前與較易感到孤獨、害羞,目前無法確認其互為因果。但是青少年階段除了上課及需要的學習課程外,剩餘的時間本來就有限,如果能夠彼此鼓勵多花一點時間運動,特別是需要與同儕一起進行的球類運動,自然就會降低坐在電視或電腦螢幕前的時間,對於體能與同儕關係都會有正向的影響。

鼓勵培養運動紓壓的習慣
葉雅馨鼓勵青少年培養運動紓壓的習慣,可以從男女生對運動的看法做不同規劃,例如:不論男生或女生,「維持身材」多是大家運動的主因,但女性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可見女性對於透過運動來「維持身材」的需求高於男性。而從運動項目來看,男性以球類為主,女性則是以走路為第一優先,因此可以針對不同性別來設計規劃喜愛的運動,幫助青少年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運動。

葉雅馨建議,對於政府與學校方面,則可多舉辦競爭性較低但富團體性、有樂趣的體育活動,營造豐富而多元化的環境,讓民眾逐漸喜歡運動,願意參與運動,並鼓勵參與或創立相關體育性社團,依此建立持續運動的習慣,以減少憂鬱症人數的成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