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媒體中的西方記者 尷尬無奈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1月18日訊】中共四大媒體正在美國紐約市擴大業務規模,為在世界舞台上展開競爭做準備。然而,外媒透露,在中共官媒內處境尷尬的西方記者認為,由於官方操控,北京對外媒體無法與西方媒體競爭,雖然想要改善與西方交往,但在自己編輯部就已失敗,實際上,北京因擔心中國記者受太多影響,只短期使用外國人,而外國記者在這裡平均逗留11個月,憤而離去。

中共媒體巨頭紛紛擴大紐約業務

《華爾街日報》17日報導,新華社去年進駐百老匯(Broadway)大街一幢寫字樓的頂層,並在時報廣場(Times Square)租用了一塊高約18米的巨型廣告屏幕;中國規模最大的英文報紙《中國日報》(China Daily)也在擴充,現有記者和其他員工超過20名。中央電視台(CCTV)計劃在紐約及其它城市僱用62名記者。一些規模較小的中國媒體運營商也準備在紐約開設辦事處。《財經》雜誌(Caijing Magazine)也有擴張計劃。

不過,報導說,中國記者常常對有爭議的問題避而不談。專家們說,這是如今北京駐美媒體報導美國內容時的典型做法,避開敏感性話題,主要報導文化和金融領域。而且,大多數媒體的經費來自政府,因而受到更多的官方限制。

專家們還說,新華社和其他類似機構正在向發展中國家的媒體出售內容,同美聯社或路透社的做法相似,但是價格更便宜。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的亞洲研究員凱恩(Phelim Kine)認為,這些國有媒體不按市場規律運作。他們能夠以低廉的價格生產、包裝和分銷媒體內容。

「中國對外媒體受控 無法與西方媒體競爭」

《法蘭克福匯報》日前報導了受聘於中共官媒的西方記者的尷尬處境。他們在碰到與自己的價值觀不相符合的報導時,往往「半心半意」地工作,有時運用微妙的手段瞞過新聞審查。這些「潤色者」普遍感到失望,認為中國的對外媒體囿於官方操控,無法與西方媒體競爭。

該報以化名羅斯(Andrew Ross)的編輯為例說,有的日子他只是「半心半意工作」,他說,「只要觀察一下中國媒體的過分民族主義文章就可看出,那些文章的英文幾乎都很糟糕,因為沒有人下功夫修改。比如可以通過半生不熟的標題或者報導中的雙感歎號看出。」文章說,像羅斯那樣在中國英文媒體工作的西方記者有數百名。

西方記者–「潤色者」的軟抵抗

該報寫道,較之中文媒體,英文出版物和電視台的偏見和民族主義明顯少些。許多中國僱員因此以為自己是西方媒體的直接競爭者。這要打折扣。為新華社工作的加拿大人凱勒(Jason Keller)說:「他們都想像半島電視台(Al Dschazira)那樣一舉成名,但這注定會失敗。他們受困於一個矛盾:想要讓人信服,自己卻受到控制。」

該報說,有的西方人覺得從事於受操控的媒體無妨。「其他人則試圖用微妙手段瞞過審查。《中國日報》的布拉德肖(Claire Bradshaw)說,『中國人不懂反話。’比如她在2011年9月加的標題是,美國宣佈報導佔領華爾街的’媒體禁區,』這個來自專制語彙的概念給該報帶來嘲諷。」

擔心受太多影響 中方只短期使用外國人

「由於不可能就內容進行爭論,有些西方人就另闢戰場爭取獲得自我價值感。菲捨爾(Tim Fisher)幾乎憤怒地說:『我常常因為語法和他們爭論,因為他們自認為懂得更多。』他在語言上做過的改動,常常又被改回來。這位已經離開《環球時報》的美國人問道:『這是侮辱,究竟要我在那幹嘛?』這些『潤色者』流動性很大,《北京週報》的僱員斯圖爾特(Brian Steward)估計,平均逗留11個月。」

「中方也寧願短期使用外國人。有個不明說的規定,每個西方記者只聘用2、3年,最多5年。斯圖爾特說,『這樣能不讓他們有太多的影響。』」

中共媒體想要改善與西方交往 在自己編輯部就已失敗

該報還寫道:「大多數中國編輯迴避接觸西方同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英國人布拉德肖說:『我單獨吃飯沒有問題,但是與200人同處一屋,沒人願意坐你旁邊,感覺不好。』儘管如此,她也悄悄上網交談。」

報導說,「……中國的對外媒體想要改善與西方的交往,但在自己的編輯部裡就已經失敗了。」

「起初許多人以為,中國的國際媒體攻勢會從內部改革這個制度。美國人菲捨爾在2009年4月《環球時報》創辦時加盟,他說:『我當時真的很振奮。』聘請時向他許過媒體會更開放的大願,他以為可以自己確定題目、建議規格、培訓當地同事,然而他的任務卻是修改糟糕的英文。現在他只能以自己的履歷多了一行而聊以自慰。……」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新紀元】中共砸巨資打造形象 噓聲四起
中共高價收買外國媒體人
林輝:延安時期中共為何高呼「美國萬歲」?
何清漣揭中共操控海外華文媒體 中國「大外宣」崛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