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祖開路 展圓十年創八品牌

餐飲品牌之王 展圓國際董事長張寶鄰專訪

陳心

人氣 306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9月28日訊】enjoy堅持和認真是張寶鄰處事的座右銘,他採取市場區隔與差異性商機的策略,迴避在同業間惡性競爭,努力拓展新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傷和諧,仍能屢創佳績。

創立元祖麻糬,並在食品業擁有一片天後,張寶鄰成立展圓國際,跨足餐飲服務業。近十年,展圓不滿足於代理品牌,自創了八個品牌,並以區域授權和共同合資的方式,擴張海外市場。現在,展圓深耕海峽兩岸及馬來西亞,並計劃擴大版圖到美加及其他東南亞國家。
30年前,張寶鄰從貧瘠的雲林虎尾,隻身到台北闖蕩,不到兩年的職場磨練,他已洞察到「要創業就要做個創造者,而不是個追隨者」。於是,隻身前往日本尋找商機,他帶回台灣當時沒有的食品 — 麻糬。從1979年,他白手起家,歷經三十年的市場試煉,至今「元祖」仍是日式餅鋪的最佳代言人。

他說:「我帶回來的不僅是一件商品,我更帶回來『五感行銷』的概念,一種統合視、嗅、聽、味、觸的行銷模式。」

元祖第一家店開在萬華,門市放置包餡機,生產線流程一覽無遺。如此一來,新鮮、衛生、香氣、美味,消費者現場感受得到。創業手法新穎,果然一炮而紅,創下亮眼的業績。
30年前,食品業還未有廣告行銷的思維,然而,「元祖食品」的廣告牆卻長期矗立在台北市信義路、新生南路交叉口。張寶鄰回憶到:「我當時就有做品牌的概念,要走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舊思維。在房子外牆打廣告,讓顧客清楚看到LOGO,選擇人潮聚集的萬華區開店,每天增加很多人排隊,因為,人類有一種向光性,會往人多的地方聚集。」

走向多元 雪餅誕生

生意越做越大,原廠房一百多坪,已不敷使用,便在林口購地,蓋起四千坪廠房。設備一搬過去,感覺廠房很空蕩,張寶鄰思考著有沒有可能跨到麻糬以外的市場,當時他估計中秋節市場有一、兩百億商機。

他說,大家看到元祖,只想到麻糬比別人好。但是, 台灣有一千家糕餅店,貿然投入月餅市場,機會只有千分之一。不能打混戰,要突圍,必須要創新。

經過兩年研發,1985年,元祖推出冰淇林內餡月餅,取名「雪餅」,因為掌握差異性商機,成功地搶攻中秋月餅的新市場。雪餅第一年生產五千個,馬上搶購一空。其後銷售量每年增長,最高成長到五十萬盒!一盒一千元,共五億!他說:「傳統月餅要做多少啊!這就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擴大商機。」

隨後,元祖又跨入喜餅市場,商品差異化仍是經營策略,推出日式喜餅,在傳統中式與西式喜餅市場中,豎立元祖獨特的風格。

每隔十年 就要轉型

企業經營也有生命週期,經營者要與時俱進。張寶鄰發現,「每十年就是企業的轉型週期」,經營者徹底檢視企業的體質和競爭力,思考如何再創第二、第三條成長曲線,帶領公司邁向永續經營。

1990年,張寶鄰決定走出台灣,邁向國際。他投下大筆資金在東南亞各地註冊商標、考察市場、也備好簽約訂金。但是,恰逢中國大陸開放市場,因緣際會,元祖第一次轉型,在1993年到中國開拓新市場。 將台灣成功經驗全盤複製到中國大陸執行,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成功,餐飲是文化的延伸,需要因地制宜。

「大陸人不太吃麻糬,因為便宜,一顆不超過三毛錢(人民幣),我們賣一塊八,怎麼辦?在展開市調中,意外發現,大陸每家食品店的蛋糕,是一落一落堆放在店內,生意非常好,我好奇的詢問業者,這裡的人這麼重視生日嗎?他說,這不是生日用的,是平時造訪親友、逢年過節的伴手禮。台灣沒有拿生日蛋糕送禮的,顯然這是個不同的市場。」

現在,元祖在大陸的蛋糕生產線二十四小時沒停過,元祖是第一家引進爽口不油膩的「鮮奶油蛋糕」,有別於當地糕餅店使用的ㄧ般奶油。

基於優良企業必須回饋社會的信念,他將參觀蛋糕工廠納入學校校外教學和親子活動,讓小朋友親手做蛋糕,並寫上自己的名字,這時,品牌形象便不知不覺地烙印在兒童心裡。

說到這裡,張寶鄰閃耀幸福的眼神:「小時候去遠足,曾經去『利百代』的工廠參觀,工廠送給每位學生一支鉛筆,很高興,現在我還記得那支鉛筆。」

在台灣看到『麻糬』一定想到元祖,在大陸看到元祖就想到『蛋糕』。『元祖』招牌紅遍海峽兩岸,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如今,元祖在大陸已成立400家分店,目標是一千家,向二、三線城市邁進。

成立展圓 跨足餐飲

1999年元祖食品進入第三個十年,張寶鄰觀察到忠實顧客已有老化現象,也有更多的競爭者加入市場。元祖已不再是顧客唯一的選擇,居安思危,該是跨行轉業、將公司推向第三條成長曲線的時候了。

適逢21世紀來臨,生技和服務業結合是企業的明日之星,他認為「跨行轉業,關聯性愈低,愈容易失敗」,於是選擇和元祖比較有關聯的餐飲服務業。

「當時,我們經營團隊認為,元祖已經20歲了,有能力、有資金自創餐飲品牌。我卻認為,自創品牌成功、失敗率各50%, 需三到五年才能累積品牌信賴度。但是,國外成功品牌絕對有成功的Know -How與系統、包括它的經營團隊。我們可以複製他們的成功模式,成功率絕對大於51%。此外,成功品牌因為知名度夠、信賴度高,一年開十家店都不是問題,自創品牌較難做到的,因此展圓決定引進國外成功品牌。」

為了實現這個計畫,當時,年屆半百的張寶鄰,毅然卸下元祖董事長職務,成立「展圓國際公司」,再度背起行囊,踏上日本,尋找轉業的契機。他說,人生活愈好就愈講究休閒。「我看到『日式和風喫茶店』的潛在發展,它是輕食、是休閒的概念,這是台灣當時沒有的業態。我要引進『對』的業態,而不是隨意引進一個業態,決策不當,一切努力都可能白費。」

但引進「麻布茶房」並不如預期順利,他花兩年半時間,親赴日本考察過200家店才選上麻布茶房。「日本的和風喫茶店都是上了年紀的客群,只有麻布茶房能聚集異國年輕人。然而,麻布茶房的社長沒想過布局國際市場,張寶鄰被拒絕過八次,第九次邀請社長至台灣視察「元祖」的經營現況,才簽約成功。」

1999年,台灣遭逢九二ㄧ震災後,百業蕭條,唯有麻布茶房因為搶攻了22至35歲年輕族群的脾胃,再度締造大排長龍的佳績。

在成功引進國外品牌後,又陸續以「母雞帶小雞」的模式,從日本引進know–how,自創了七種品牌,包括蛋蛋屋、元定食、代官山、鮨彩、茶丼趣、Café Kitchen、臺萬味等。張寶鄰表示「開創自有品牌雖然風險高,但具有創新性,能展現企業及本土精神;而引進成功品牌,雖然發展較受限制,但成功率較高,兩者皆有利弊。」

台灣品牌 布局全球

2006年張寶鄰決定將台灣旗下成功品牌導入大陸市場。他認為,當國民所得大幅提昇時,大陸民眾會先從「食」的方面增加消費。

然而,第一個引進的日系品牌「代官山」,卻慘遭緊急撤回。他回憶著,當時代官山在南京設點,適逢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大陸捲起反日巨浪。緊急撤回後,將品牌重新定位為「中國美食、唐風概念、西式呈現」,改在上海問市,結果大賣。

張寶鄰認為「品牌經營涉及文化、精神與環境,所以相同品牌在不同市場的策略都不相同,很難找出鐵律來統一全球品牌的經營策略。」目前展圓在中國大陸自家品牌有代官山、蛋蛋屋與晶厚牛肉麵,同時布局至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及加拿大。

秉持堅持、認真的信念,張寶鄰走過三十個年頭,不斷攀登事業的高峰。2011年的今天,公司即將邁入第四個十年,六十歲的他,仍然穩健扎實,規劃公司的未來。展圓公司的簡介中有這麼一段話:「展圓旗下品牌發展的每一小步,均代表著新世紀飲食及消費文化創新的一大步。」「期許展圓成為國際知名餐飲品牌的催生及代言者,由台灣跨足全世界,讓世人認知展圓的品牌精神—專業、精緻、服務、滿意,並成為新台灣奇蹟與經驗最佳典範。」◇


積極掌握「市場區隔」與「差異性商機」的策略,讓張寶鄰屢創佳績。(攝影影:丹尼爾/大紀元)

專家解碼


林孟彥(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副教務長)。(攝影影:丹尼爾/大紀元)


品牌成功心法 定位清楚明確

近年來,生產與代工業的利潤逐漸微薄,許多台灣企業意識到,早晚必須走上自有品牌之路。否則,在歐美日先進國家知名品牌,與大陸及東南亞相對低價競爭者的夾擊下,台灣企業很難有生存的空間。然而,成功經營品牌並非一蹴可幾,必須在許多環節中,都做到精緻與踏實,但並不是說企業在每一個項目都要做到最好,事實上,沒有一家企業可在每個地方都做到最好,即使是名氣很大、利潤豐厚或市佔率很高的企業。其贏的關鍵往往是在消費者關注的某些特點上勝出,這就是「品牌定位」的概念。

也就是說,瞭解特定市場區隔的需求後,發展公司產品的特殊屬性,並與目標消費者溝通,使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佔有獨特而鮮明的地位。

因此,成功品牌有明確的定位,它讓企業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擁有自身個性的生命體。

元祖及展圓的品牌密碼就在「精緻的日式食品」,而且每一品牌都有清楚的市場定位與區隔,都是為目標消費群量身訂做,品牌放對位置,才有較高的市場能見度。◇

相關新聞
法拉盛「韓記伴」美食元祖店
大賽弘揚傳統 港餐飲界泰斗熱薦
台北人力銀行週五 舉辦娛樂餐飲聯合徵才
創業經業談:商品行銷與品牌價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