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T】美國債務上限危機詳解

人氣 285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8月08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Clement Yang/李曉宇翻譯)美國聯邦政府關於國家債務及債務上限的國會辯論實質上是一場曠日持久(長達數月)的、戲劇性的政治鬥爭。從總體上看,這場辯論的重點是美國長期的財政和經濟健康,但是兩黨對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持有完全不同的觀點,根本無法達成妥協,所以僵持到最後一刻。

本文是對債務上限危機的一個總結和簡單分析:它的起源是甚麼,談判所經歷的痛苦過程,最後達成的協議對各地的美國人將產生何種衝擊。

甚麼是公共債務?

像大多數其他主權國家一樣,美國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存在國家債務。美國公共債務是指美國政府(更具體地說,財政部)欠其債券持有人的債務金額,這些債務源自聯邦政府運行的年度財政赤字。

政府赤字是政府花費在社會計劃、國防和日常運作方面的資金高於國家稅收的結果。有時,政府出現赤字僅僅是因為其營運開支超過稅收收入。然而,特殊情況下政府也會產生赤字,比如戰爭時期,或投資大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情況下。在過去三十年中,除了克林頓總統在位的後幾年之外,美國政府幾乎每年都產生新的赤字。

為了彌補政府花費與稅收收入之間的差額,財政部發行證券和債券給願意借債給政府的投資者。債券到期時,政府要贖回,投資者因此而獲取利息。政府債券的投資者包括普通的美國公民、外國政府,以及如銀行、保險公司和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

為甚麼投資者願意把自己的錢為美國公共債務融資?簡而言之,投資者認為美國債券是一個非常安全的投資。換句話說,他們對美國經濟很有信心,他們也對美國政府履行其償債義務很有信心,一旦債券到期,就會支付他們利息。

此外,美國在全球經濟中佔有特權地位。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它的人口是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美元是世界各國默認的儲備貨幣,就像過去各國政府的黃金儲備。因此,投資者更願意資助美國的公共債務,因為美國經濟是全球經濟的巨大支柱。所以美國政府能夠以極低的利率出售國債,使得美國能以這種方式借錢,而其它國家卻不能。

雖然幾乎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擁有一定的國家債務,多數專家認為,政府時不時需要借債,但經濟和金融專家也認為,數目巨大的公共債務是令人擔憂的,可以拖累經濟增長。此外,債務總額越大,財政部就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這些利息都得納入聯邦政府的年度預算。

經濟學家經常使用公共債務占GDP的比率來衡量債務的合理性。美國的債務占GDP的比例的歷史上有過劇烈的波動。例如二戰期間,政府借債支持戰爭所造成的債務占GDP的比例超過120%。隨後多年中,政府極力控制債務,並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將其壓低到40%左右。

在2000年布什入主白宮時,美國債務占GDP的比例是60%左右。近年來,債務占GDP的比例直線上升,引起許多美國人擔心。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目前約為14.6萬億美元,而2011年的GDP約為14.8萬億美元,所以其債務占GDP的比例幾乎達到100%。

有幾個主要因素促成美國國債的急劇增加。2008年的金融崩潰和隨後的經濟衰退使美國經濟萎縮8%,並且有800萬美國人失業。很多人失業又導致稅收減少,而政府還需要發放更多的失業救濟金。此外,醫療通脹和人口老化的嬰兒潮所造成的福利支出,即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的規模均大幅度增加。

一些自由派人士認為,布什總統在任時的減稅,以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也促成了聯邦債務的迅速上升。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美國國債危機史專家羅傑夫(Kenneth Rogoff)認為,當主權債務超過GDP的90%時,就令人擔憂。到90%這個點上,投資者可能會對該國政府是否有能力支付其賬單失去信心,推高利率。這就形成惡性循環:隨著利率的上升,政府處理債務就面臨更多困難,這就迫使它面對三種醜陋的選擇:

1)政府指望其經濟增長超出債務的增長,可以通過預算盈餘還清債務。這通常不會發生,因為往往是受經濟拖累才會產生龐大的國家債務;

2)削減開支和實行緊縮措施,但這可能導致經濟困境和社會動盪;

3)拖欠債務。換句話說,政府拒絕支付債權人的債務。

這些選擇的結果都不是太好,這就是為甚麼國家債務變得太大時,政府就非常擔心。然而,如上所述,美國是一個特例,「90%規則」可能適用於大多數其它國家,但卻不適用於美國。

甚麼是債務上限?

在1917年之前,美國財政部每一輪的額外借款都得由國會直接授權。1917年,國會引入債務上限的概念,讓政府更大的靈活性資助其運作,只要總債務金額不超過債務上限,財政部就可以借錢。

債務上限概念的批評者認為,債務上限是多餘的,因為提高債務上限純粹是一個象徵性的姿態,通常額外的政府開支已經得到國會的批准。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公佈的一個總結報告中指出:「債務限額不控制或限制聯邦政府產生赤字或承擔義務的能力。相反,它是對已經發生的償債義務的能力的限制。」

自1962年以來,美國國會已投票74次提高債務上限,過去十年內就增加了10次。截至目前為止,國會通常不把提高債務限額當回事。最近每次債務限額增加時通常都伴隨著象徵性的反對和一些國會議員和參議員(一般是反對黨)的象徵性講話,哀嘆政府預算案的財政狀況(不好)。

接下來我們將討論為甚麼過去這幾個月發生的債務上限的辯論與歷史上的歷次提高債務上限如此不同。

美國債務背景

在布什總統和奧巴馬總統的任期內,美國聯邦債務和赤字已經成為日益令人擔憂的問題。如上所述,債務占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60%左右暴漲到現在(2011年8月)的接近100%。,而且還將繼續上升。包括總統奧巴馬在內的政治領袖,承認需要壓低聯邦赤字。

辛普森 – 鮑爾斯委員會

2010年2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過行政命令創建了全國財政責任和改革委員會,也被稱為辛普森鮑爾斯委員會。委員會由來自兩黨的18個人組成,於2010年4月首次會面,負責為2015年之前的未來聯邦預算提供建議,宗旨是減少赤字和平衡預算。2010年12月1日,辛普森鮑爾斯委員會發佈了一個建議性的報告 — 做了廣泛的關注和分析,但因投票時沒有達到絕對多數的14票而未能提交給眾議院和參議院。
該報告中的建議後來成了所謂的「六人幫」赤字削減計劃的基礎。

2010年的中期選舉

2010年中期選舉共和黨贏得了下院63個席位,奪回眾議院的控制權。還湧入不少茶黨擁護的候選人。

茶黨運動起源於布什政府的最後一段時間,並於2008年奧巴馬當選總統後嶄露頭角。擁護往往就比較鐵桿,茶黨信守保守或自由主義思想,他們支持小政府,減稅,聲援反對奧巴馬的一系列政策,包括「2009年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又名「奧巴馬刺激方案」)和醫療改革。
這些保守的經濟觀點經常與民主黨的意識形態相衝突,它一般支持在國內的社會方案上有更多的政府支出。茶黨候選人最終債務上限危機期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011年聯邦預算之戰

2010年2月,奧巴馬總統提出了他對2011年聯邦預算的建議,在他的建議中,醫療保健、基礎設施建設、清潔能源和教育被列為優先事項。由於總統和民主黨人士在一邊、共和黨(包括新湧入的茶黨候選人)站在另一邊,預算在9月30日的最後期限未獲通過。

從總體上看,共和黨人想通過「瑞安計劃」(Ryan Plan,這名稱取自它的始作俑者–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威斯康星州議員瑞安(Paul Ryan)),該計劃旨在尋求改革醫療保險、醫療輔助和社會保障,以控制政府支出。民主黨人則要求增加稅收,削減國防開支。
由於國會沒有在2010年9月30日最後期限之前通過預算案,聯邦政府就通過後續的一系列七個決議,按照2010年的水平繼續撥款提供資金,國會則繼續辯論2011年預算的性質。

這些決議繼續為政府提供資金,直到2011年4月8日,當聯邦政府面臨關閉(類似於1995年和1996年的美國政府關閉)的最後幾個小時,國會達成一個預算案的妥協,同意2011財年聯邦政府削減385億美元的開支。

2011聯邦財政預算案的艱苦討價還價,可以視為過去幾個月來債務上限辯論的前奏。

前一次債務上限提高

在今年8月2日之前的一次債務上限提高發生在2010年2月12日,那時兩院均由民主黨控制,國會順利通過,奧巴馬總統簽署成為法律。提出債務上限增加1.9萬億美元,從12.394萬億美元增至14.294萬億美元。

美國實際上在今年5月16日即達到了這一上限。在這一天,財長蓋特納宣佈,財政部將實施「非常措施」,實質上是會計戰術,使政府保有資金。他隨後宣佈,「非常措施」是暫時的,8月2日財政部支付其所有的財政義務的最後日期,並敦促國會在此之前解決危機。
在不增加債務上限的潛在影響

許多分析家對美國不提高債務上限的潛在影響做出來可怕的預言。

例如,6月27日,一個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的智囊團–兩黨政策研究中心,發佈了一份報告,詳細列出了8月2日不能提高債務上限對經濟和金融的潛在影響。

報告認為,不能高債務上限將導致政府無力支付八月份44%的債券,將對經濟造成巨大的負面衝擊(該報告估計將使八月份的GDP下降10%)。政府將不得不優先考慮其開支,資助某些計劃和運作,而切斷其它開支。

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降

此外,三大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和惠譽集團)將可能降低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引起國債利率上升。由於所有的利率最終都與國債利息相關,私人貸款利率和更廣泛經濟領域的消費者的利率也將大幅攀升,對經濟造成更大損害。

標準普爾已於8月5日晚率先調低了美國債信評級至AA+,這對美國債務信譽有重大衝擊。

詳解債務上限辯論

總體來說,在整個過程中,保守派推動削減開支達到或超過債務上限的提高,不加稅,給聯邦開支設上限,並提出平衡預算的憲法修正案提案。

與此相反,民主黨認可削減預算的同時,攻擊債務/赤字問題,支持向最富有的美國人增加稅收,大規模削減國防預算,將國債限額提高到度過2012年的選舉後,進入2013年,反對對醫療保險、醫療輔助和社會保障福利項目作出重大改革。

以下是美國政府2011年5月16日觸及債務上限後兩黨辯論的詳情。

•2011年5月16日,美國觸及14.29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財政部長蓋特納簽發債務發行暫停期間,指示財政部利用「非常措施」,實質上是會計伎倆,保持政府在8月2日通過提高債務上限之前繼續運營。

•5月18日,兩黨的六個參議員基於辛普森鮑爾斯委員會的建議提出「六人幫」赤字削減計劃。

•5月24日,副總統拜登和民主黨議員開始與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埃里克康托爾(R-Va.)會面,試圖為奧巴馬總統和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之間的進一步談判奠定基礎。

•5月31日,眾議院就一個「乾淨」的、沒有任何先決條件或附加條件的債務上限提高進行投票,結果97票贊成,318票反對。

•6月23日,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卡恩托(Eric Cantor)和眾議院多數黨議員督導員(Jon Kyl)凱爾與副總統拜登的談判因在增稅問題上的分歧而失敗。

•7月6日,奧巴馬總統宣佈,他正在尋求一個「大交易」,相當於在未來十年聯邦開支削減3至4萬億美元,作為增加收入和增加稅收的回報。共和黨領導人隨後表示,他們拒絕在加稅的問題上妥協。

•7月13日,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宣佈他的「最後選擇」計劃,稱如果8月2日兩黨未能達成實質性的協議、不能通過提高債務上限的情況下,可以啟動該計劃。該計劃允許奧巴馬總統分三期增加2.5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但要求總統每次增加時均提出相應的預算削減。

•7月19日,「六人幫」重新提出他們的兩黨債務上限計劃,該計劃稱將在未來十年削減3.7萬億美元的國家赤字,到2014年穩定聯邦債務,2021年將債務和GDP比率減少到70%。該計劃獲得兩黨包括奧巴馬總統的一些讚許,但最終沒有討論或通過。

•也是在7月19日,眾議院投票批准「2011削減、設限和平衡法」,多數隨黨派路線。這項法案設置聯邦支出百分比上限,規定任何債務上限提高須國會批准,並增加一項平衡預算的憲法修正案,併發送各州批准。

•7月22日,參議院投票否決了「2011削減、設限和平衡法」,多數隨黨派路線。

•7月25日,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裡德(Harry Reid)和眾議院議長博納(Boehner)發佈相似、但相互競爭的減少赤字建議。博納計劃包括可度過2011年的債務限額增加,而裡德的計劃包括度過2012年的選舉季節只到2013年的債務限額增加。博納最初稱未來十年削減1.2萬億美元的開支,而裡德最初稱削減2.7萬億美元的開支,其中很大一部份來自結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裡德計劃中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無明顯變化。隨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評估發現,兩黨領導人均誇大了其債權,並修訂博納的削減至8500億美元,裡德的減少到2.2萬億美元。博納的工作人員隨後又尋找額外的削減開支金額,修訂到在未來十年內削減9170億美元。雙方的計劃,均標題為「2011年預算控制法」。

•7月29日,博納版本的預算控制法以218票對210票的微弱優勢在眾議院通過,面臨來自自由民主黨和鐵桿茶黨保守派的反對。當天晚上,博納的條例草案提交到參議院,立即被斃掉。

•7月31日,裡德計劃在參議院未獲通過,民主黨未能收集足夠的票數來結束阻撓議事。

•7月31日,奧巴馬總統宣佈,他已經與參議院共和黨達成了兩黨協議,將累計增加介於2.1萬億美元和2.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削減相同金額的開支。新法案名為「2011年預算控制法」。

•8月1日,眾議院以269票對161票通過新的兩黨協議,克服雙方的思想挑戰:自由派民主黨人不滿削減社會福利計劃,共和黨人擔心國防預算削減。

•在8月2日,參議院通過74票對26票通過「2011年預算控制法」,奧巴馬總統簽署成為法律,提高債務上限。

「2011預算控制法」提高債務上限約2.1萬億美元,將持續到2013年初。奧巴馬總統簽署該法案後立即增加4000億美元,如果國會不否決,到秋季某時將另增5000億美元。最後的增加將延長財政部的借款權至2012年選舉季節的結束,進入2013年。

該法案還實現了即時削減政府的開支9170億美元,並呼籲國會成立了一個特別聯合委員會,尋求額外的1.5萬億削減。如果委員會未能達成一致,或者,如果他們的建議國會不滿意,該法案將自動觸發全面削減開支計劃,在未來十年達到1.2萬億美元的削減。這些自動削減會影響到國內和國防開支兩方面。

「預算控制法」的其他規定包括建立可自由支配的開支上限直到2021財年,佩爾助學金和其他學生貸款計劃的改革,並要求國會兩院投票表決一項聯合決議,提出平衡預算修正案加入憲法。

相關新聞
砍不夠 美債信半年內恐降評
美債降等再添憂 亞股又挫
美債協議未治本 投資人憂心
美債影響推演 五角大廈輸最慘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