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飛機最後一役 美太空時代新走向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7月24日訊】2011年7月8日,美國航天飛機「亞特蘭蒂斯」號進行最後一次的飛行任務,待她歸來時,美國的所有航天飛機將全部退役。從情勢看來,經濟窘迫的美國,在奧巴馬政府主導下,其航天政策的發展,似乎正展開截然不同的前進方向。

文 ◎ 王淨文

若問地球有多大,有人用赤道直徑12,756公里來描述,加上大氣層約1.3萬公里。不過,即使在離地面3.6萬公里之外的外太空,人造衛星依然悠閒的轉著,每24小時繞地球一周,這個人造的科技球體(Techno sphere)無疑大幅擴大了人類的鞭長範圍。

不過,隨著2011年7月9日「亞特蘭蒂斯(Atlantis)」號航空飛機的最後一次出遊太空,待她歸來時,美國的所有航天飛機將全部退役,於是英國《經濟學人》以「太空時代的終結」為封面報導,美國的太空時代真的結束了嗎?

給太空站帶去一年的供給

航天飛機(太空梭)是一種有翼、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由輔助的運載火箭發射脫離大氣層,作為往返於地球與外太空間的交通工具。由於外形像飛機故而得名。

7月11日,在經過2天的飛行後,退休前最後一次執行任務的「亞特蘭蒂斯」號,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太空站)的「和諧」號節點艙對接,太空站鳴鐘慶祝這歷史性的一刻,因為待她返回地球後,美國持續了30年的航天飛機時代將終結。

對接後,艙門打開,兩側來自3個國家的共10位太空人熱烈擁抱握手。這次「亞特蘭蒂斯」號的4名太空人將在太空站執行任務8天,此行他們給太空站送去約5噸的食物、衣服、備用零件及科學儀器等,足夠一年的消耗。然而就在太空人歡慶相聚時,地面中心發現一件太空垃圾正接近太空站,可能相撞並危及太空人。據美國航空航天總署(太空總署,NASA)披露,這件太空垃圾是前蘇聯1970年發射的「宇宙375」號衛星的一部分,這枚衛星之前曾跟其他衛星相撞並解體。在此兩周前,另一件太空垃圾也曾使太空站拉響警報,太空人一度棄站,進入俄羅斯的「聯合」號太空艙暫避,直到太空垃圾擦身而過後才回到崗位。

冷戰時期的寵兒

專家評論說,美國停飛航天飛機,表面看似乎是美國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從產業角度看,這幾乎是一次從「輸血」式發展到「造血」式發展的航天產業大跨越。

美國總共建造了6艘航天飛機。第一艘「企業」號是工作樣機,正式投入飛行的第一艘為「哥倫比亞」號,她在完成多次太空穿梭後,於2003年2月在返途降落時解體墜毀,悲壯收場;第二艘為「挑戰者」號,1986年1月,在作第十次發射升空時爆炸墜毀,機上7 名航天員全部遇難。

除此之外,還有「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其中,2011年3月15日,「奮進」號在準備發射時,一位名叫詹姆斯‧瓦諾夫的工程師在發射中心39A發射臺上,不慎摔下身亡。瓦諾夫之死,給即將謝幕的美國航天飛機歷史再度憑添了幾分蒼涼。

回顧歷史,美國航天飛機是冷戰時期的產物,在當時是兩大陣營爭奪的前哨。

1960年代,蘇聯率先發射「東方」號宇宙飛船,加加林上校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之後,蘇聯「聯盟」號系列載人飛船和「進步」系列貨運飛船的不斷飛行強烈地刺激了美國。為了競爭,1977年2月美國研製出第一架航天飛機「企業」號,由經過特別改裝的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機載試驗。4年後,「哥倫比亞」號正式執行太空任務。當時有美國人預言,俄式粗糙的太空飛船將被終結。不過現實並不這麼樂觀。


2011年7月8日,「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正準備發射。 (Getty Images)


美國為何停飛航天飛機?

相比於俄羅斯太空船的低成本運行和高安全性能,美國的航天飛機不但維修成本驚人,而且屢發事故。2006年美國航天飛機指令長查爾斯‧博爾登表示,航天飛機的危險性,「主要是因為機組的位置造成的。」其他的航天器,如中國的「神舟」飛船,乘員艙是相對獨立的,假如助推器發生爆炸,也不會傷害到乘員艙,因為逃逸塔可以將乘員艙帶走,而航天飛機上卻沒有這樣的設施。博爾登認為這是航天飛機停飛的主要原因。

有人算了一筆帳,假如人類通過航天飛機從地面向國際空間站郵寄包裹,每磅重量的郵費將達2萬美元,也就是說,航天飛機雖然是人類文明以來建造過的最先進、最複雜、功能最為齊全的航天器,但即使不計其研發和製造成本,光每次的飛行成本就高達5億美元,這無疑是美國最費錢的項目。

由於事故頻發,加上相對巨額的投入,太空探索收穫甚微,花1,000億美金打造的太空站,就好比一個無用的擺設,至今人類還沒找到一個適合搬家遷移的星球,而外星人已經頻繁出現在地球上。加上奧巴馬總統上任後,正趕上美國財政赤字和金融危機加深之時,於是他力主把燒錢的各種航天計劃予以停止,這使得新的航天飛機建造計劃也被撤銷。

接班人CEV

不過,美國已經決定延長國際空間站的使用壽命至2020年,那隨後幾年內,美國人靠什麼飛到空間站呢?當然首選是靠俄羅斯人幫忙。俄羅斯「聯盟」號系列飛船會順路搭載美國同行,回來時會降落在某一個荒郊野外。假如俄羅斯飛船出了問題,還可能有中國飛船替補。

有專家預測,美國沒有航天器的空檔期,預計會持續四、五年,這取決於美國新開發的「乘員探索飛行器」(CEV)替代產品的進展程度。

早在2004年,美政府就計劃用「乘員探索飛行器」(CEV)替代航天飛機,她既能將航天員送到空間站,也能將航天員或自動探測器送到月球、火星等更遠的目標。CEV近乎「阿波羅」飛船的翻版。不少專家指出,美國只有研製成功CEV,才能真正實現「終結」俄式太空飛船的理想。

另外,2004年10月4日,第一艘由私人投資的載人飛船「太空船一號」成功進行了一次亞軌道飛行,拉開了航天商業化的序幕。毫無疑義,雖然顧客群很少,但希望能實現星際旅遊夢想的遊客,在地球人中還是能找出那麼幾十人的,這在官方途徑外,又打開了一扇私營的大門。


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主席弗蘭克‧沃爾夫強推「沃爾夫條款」,拒絕與中共進行任何航天科學合作。(維基百科)


「沃爾夫條款」的閉門羹

2011年5月16日,當美國「奮進」號升空時,由於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負責的用於尋找反物質組成的宇宙的阿爾法磁譜儀,將搭載「奮進」號奔赴國際空間站,許多中國科學家參與了此項目,中共官方媒體派出不少記者,準備參與發射基地的新聞發佈會,不過他們都被拒之門外。

原來在4月15日,奧巴馬總統簽署的2011財年開支法案中,在第214頁至215頁有一項不起眼的條款,規定在2011年這一財政年度內,禁止美中兩國之間任何與美國航天局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還禁止美國航天局所有設施接待「中國官方訪問者」。由於該條款出自於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商業、司法、科學及相關機構小組委員會主席弗蘭克‧沃爾夫之手,所以被簡稱為「沃爾夫條款」。

沃爾夫特別重視世界人權,多次公開強烈批評中共的人權惡行。如1995年在北京召開國際婦女大會時,他呼籲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因為在中國,死去的人類胎兒被當成美食。2008年北京奧運前夕,他和美國國會議員Chris Smith準備會見北京的人權律師,被國安特務阻撓。

在解釋制定這一條款的初衷時,沃爾夫指出,「我們不想給中共任何一個利用我們先進技術的機會,坦率的說,這是個道德問題。難道美國應該和斯大林簽署雙邊合作協議嗎?」◇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233期國際焦點新聞)

相關新聞
「企業號」航天飛機退役落戶紐約博物館
航天飛機退役進新家  佛州近水得月
奮進號航天飛機最早5月8號發射
美將發射奮進號航天飛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