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商人系列】

楊寧:「中國第一商人」白圭

楊寧

人氣 253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4月06日訊】在大商人子貢、范蠡之後,中國歷史舞台上又出現了一位可以與其比肩的商業鉅子,他就是戰國時期的白圭。

白圭(前463—前385年),名丹,字圭,戰國時出生在東周的都城洛陽。他曾出任魏國國相,並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黃河水患。後來他棄政從商,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史記》和《漢書》都說他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更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

同子貢和范蠡的混業經營不同,白圭選擇了農產品、農村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的大宗貿易為主要經營方向。當時的商人都喜歡經營利潤高的珠寶業,但白圭卻認為,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雖然利潤較低,但如果成交量大,一樣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

白圭十分重視觀察市場和天象變化。《史記•貨殖列傳》說,白圭喜歡觀察農副產品市場行情和年景豐歉的變化,並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若當年豐收,來年大旱,當年就大量收購糧食。當貨物過剩低價拋售時,他就收購;當貨物不足高價索求時,他就出售。「時賤而買,雖貴已賤,時貴而買,雖賤已貴。」

在經營原則上,白圭奉行的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原則。即在收穫季節或豐收年景,農民大量出售谷物時,適時購進谷物,再將絲綢、漆器等生活必需品賣給手頭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黃不接時,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白圭所說的「與」,就是給人實惠。當某些商品滯銷時,白圭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當市場上糧食匱乏時,白圭卻用比別家低廉的價格銷售。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也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個體手工業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利益。是以白圭稱此為「仁術」。

白圭雖為富商,但卻是一個能夠節制慾望的理性之人。他平日生活節儉、穿戴簡單、不講究吃喝,甚至與僱用的奴僕同甘共苦。他認為身為經營者應該具備「智、仁、勇、強」四方面的素質。

所謂「智」,就是要依靠知識和智慧經營,經營要利國利民。所謂「仁」,就是要有仁義之心,有商業道德,不靠詭計欺詐,這樣才能真正的擁有顧客。所謂「勇」,就是要果斷,在判斷商機時,要能當機立斷。所謂「強」,就是要守得住財富,要有憂患意識。白圭曾如此說過:「我做經商致富的營生,就像伊尹、呂尚籌劃謀略,孫子、吳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變法那樣。所以,如果一個人的智慧夠不上隨機應變,勇氣夠不上果敢決斷,仁德不能夠正確取捨,強健不能夠有所堅守,雖然他想學習我的經商致富之術,我終究不會教給他的。」

正是因為白圭有著這樣的眼光和素質,他在經商時處處為消費者著想,同時提高了自己的商譽和盈利能力。比如,他向農民提供優良的谷物種子,既幫助農民提高了產量,也讓自己獲得了利潤,並贏得了人心。

在白圭的影響下,當時很多商人都開始傚法他,將他作為治生者的鼻祖;白圭之後,商人們更是以白圭作為自己的楷模,在經商中重視「仁術」。民間因此稱白圭為「中國第一商人」,或「中國商人祖師爺」。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封他為「商聖」,從此民間為其建廟,並設立神牌供奉。

綜觀白圭的商業生涯,其成功除了其本人的智慧外,更離不開其「以仁為本」的經營理念。在白圭看來,商人應該是一個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之人,而他正是這樣一個人。這也就難怪後世商人多有效仿了,也就難怪人們對他如此尊敬有加了。  
  
  

相關新聞
一代明君 萬古稱頌
【新紀元】孔子的千年孤獨
傅正明:活人祭和社會暴力的探究
姜維平:官商勾結  薄熙來舊瓶裝新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