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粉誠信危機 7成受訪者拒買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3月01日訊】近日,據央視《每週質量報告》市場調查,近七成被採訪者表示不會選擇國產品牌奶粉。洋奶粉成為了許多爸爸媽媽的選擇。很多內地民眾在香港、澳門大量購買進口嬰幼兒奶粉,導致港澳地區「奶粉荒」。一時間,國產奶粉和整個乳製品行業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繼2004年安徽爆出蛋白質含量不足的「大頭奶粉」後,2008年又有三聚氰胺風波,之後還有激素奶粉導致嬰幼兒性早熟,以及奸商利用廢棄皮革加料的「皮革奶」。

據南方都市報導,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表示,2010年國內嬰兒配方奶粉的產量下降,估計下降量在12%-13%。

據統計,2010年中國嬰幼兒奶粉的供應量達到56萬噸左右,其中國外品牌嬰幼兒奶粉的提供量已經接近半數,上升明顯。

北京某母嬰用品專賣店店長李童表示,該店國內和進口的奶粉加起來一共30多個品牌,現在銷售量是進口奶粉佔到七成左右,國產奶粉佔到三成左右。

民以食為天,尤其嬰幼兒奶粉,可以說承載了一個家庭的希望。由此也決定了家長在選擇奶粉時,會對安全性提出不容商量的高標準和高要求。直白說,中國消費者之所以選擇較貴的進口奶粉是一種被迫和無奈,還不如說是看中了安全,買的是「放心」、「安心」。

「問題奶粉」中當局的角色

2010年7月,河北「三鹿奶粉」陰雲未散,超標三聚氰胺奶粉再次「現身」青海、甘肅、吉林等省。據調查,在青海省一家乳製品廠,檢測出三聚氰胺超標達500餘倍,而原料來自河北等地。主要涉及有不法份子,私自收藏了2008年未銷毀含三聚氰胺奶粉,經加工後再出售圖利。

當局在一系列的「問題奶粉」中處於甚麼角色呢?《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北京對三聚氰胺醜聞嚴重掩蓋。中國記者被警告不得報導牛奶案的細節。

受害者家長趙連海以民間網站「結石寶寶之家」的形式調查、公佈2008年中國奶製品污染事件相關信息。2009年12月17日被逮捕。2010年11月10日被以尋釁滋事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半。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有兩名官員早在被處分前已異地任職,甚至還升了官。資料顯示,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原副司長鮑俊凱,2009年3月因毒奶事件遭受行政記過處分,但已於2009年12月20日,擔任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兼黨組書記職務。實質上比在質檢總局時還升了半級。

而被河北省紀委2009年3月給予行政記過處分的河北省農業廳原廳長劉大群,早在2008年11月就調任邢台市擔任市委副書記,並在2009年1月當選邢台市市長。

中共當局指揮下的法律制度無法為受害者伸張正義。分銷和生產毒牛奶的犯罪人當中只有少數人受到嚴格處分。兩人被處死,更多人被放過。

對此,不少網民認為不可思議,說這種做法「太不顧老百姓的感受」,太「荒唐」。也有不少網民稱「見怪不怪」,已經「習以為常」。

對於過去的醜聞,中共的反應一直是用政府的盾牌來保護產業,在這樣的環境下再出現欺騙行為也不會讓人驚訝。無論是企業的道德水準及責任,還是安全監管的嚴密度,以及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都與消費者的要求相距甚遠。

面對市場下滑,有人發出了驚呼:該如何拯救國產奶粉? 有網絡評論指出:「還是讓市場來說話吧。家長們放棄國產奶粉,也許會打擊民族企業,但支持民族企業不該以犧牲孩子的健康,乃至生命來做代價。誠信就該成為誠信者的通行證,失信就該成為失信者的墓誌銘。」

相關新聞
中國毒奶粉民事訴訟首次開庭
三鹿毒奶粉案:為什麼要處死兩個農民?
熊貓毒奶粉流向 海基會不了解情況
「三鹿毒奶粉案」引發紐華人商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