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金陵十三釵》 張藝謀已非那個張藝謀

陳思敏

人氣 130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2月25日訊】先不說「國破家亡」的沉痛記憶,被當作「賀歲大戲」的荒謬突兀;張藝謀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金陵十三釵》,在密集宣傳的新聞炒作與造勢活動,只見艷抹濃妝、旗袍上身的「謀女郎」們一字排開,個個披金戴玉、煙視媚行的搔首弄姿,讓人誤以為電影訴說的是花樣年華的歡宴,而非屠城歷史的哀歌。

頂著大陸影史最貴投資的《金陵十三釵》,是張藝謀五年磨一劍而劍指奧斯卡的翻身之作。從開拍之初到全國上映及海外發行,深受資本與權力的寵愛。非常好萊塢的製作規模與團隊,6億投資要豪賭10億票房的報酬回收,當局護航票價調漲與院線的分賬拆成,北京政協禮堂的隆重首映,相關單位全面力挺的動員包場,更有廣電總局唯一提名的申奧代表,以及北美聖誕檔期主流院線的保證上映。

而強力放送的宣傳片花與媒體造勢,儘是大紅大綠的豔俗畫面與暴力特效。但與原著小說有著極大出入的是,1937年的城市殺戮被壓縮在一座教堂,但最關鍵的救人「神父」卻不見了,電影中男主角的身份被擅改成殯葬業者(入殮師),所以前一分鐘還是貪婪好色之徒,下一分鐘卻變身捨己取義的勇士。而原著更沒有的情慾書寫,卻成了電影戲份的潑墨重彩與宣傳行銷的汲汲轟炸。如果神父被消失是迎合當局《電影產業促進法》中的「禁止宣揚宗教」,如果豔色旗袍取代濃黑歷史只為票房加重口味,如果金錢特效彫琢只為得獎頻添砝碼,那無異於是對歷史、原著與觀眾的再次精神殺戮。

華裔女作家張純如說過:「如果不曾得知南京暴行,面對一個繁華城市,如何想像發生的一切。」同樣地,面對一個以經濟成長假象及花錢搞大外宣來掩埋血腥的政權,更教人無法想像,世界上怎麼會有一個政府對自己人民如此喪盡天良的打壓與迫害?二戰的南京大屠殺是人性泯滅的憾恨,如今已成歷史。但中共極權對異議份子、底層人民與善良修煉人的污衊整肅是宛如文明的摧毀,卻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而陸媒號稱中國戰爭史詩大片的《金陵十三釵》,只是徒有蒼白空洞的國家大義;而催悲催淚的煽情,更讓張藝謀自認拍出了最能打動觀眾與評審的「犧牲與救贖」的人性光輝,但整個劇組唯一去到山東探望遭當局非法軟禁的盲人律師陳光誠的,只有外國演員貝爾(Christian Bale)一人。

同學與同行的張藝謀與艾未未,1978年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2008年京奧分別擔綱開幕總導演與主場總顧問。艾未未的藝術創作從美術館、博物館,一路走到毒奶粉、汶川地震、上海大火等社會事件的公民調查;歷經被拘捕、被監禁、被補稅的「罪犯」,但艾未未還是艾未未。而張藝謀從早期《活著》、《秋菊打官司》,到關注偏遠學童教育權《一個都不能少》的寫實與寫真,卻在沉淪商業的高歌猛進中被丟棄,一路上靠攏當局而貴為「國師」,但張藝謀已不是那個張藝謀。

相關新聞
批張藝謀淪中共宣傳機器 王丹呼籲抵制《杜蘭朵》
傳張藝謀御用團隊「眾叛親離」
維基解密:習近平愛好萊塢大片 批張藝謀
曹長青:郎朗步張藝謀後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