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空軍救護如作戰 機艙內外皆壓力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8日電)空軍救護機往大霸尖山飛去,目標是大腿骨折的登山客。那裡是一片原始林木,飛得太低會絆住、拉高又要顧及吊繩晃動太厲害,逼近的雲霧快要模糊視野,你只有幾秒鐘做決定。

空軍救護隊機組員出任務,經常面對這樣的時刻,客觀條件限制多,幾秒內就要做出抉擇,否則陷於危險境地。

空軍救護隊飛行分隊分隊長顏宗耀說,在已無戰事的今天,國軍救難視同作戰,尤其空軍救護隊24小時待命,面對不同的天候及自然條件,「每趟出去都是真實任務,不是演習,就像每天打仗。」

1架救護直升機上,有正駕駛、副駕駛、醫官、機工長及救護士5人,每次出任務,都需要彼此完美搭配,才能將整組隊員及傷患安全送回地面。

機組員的壓力,有機艙內外兩面,各種情緒都要自己承受。

對在救護隊有10年經驗、飛行時數達1900小時的正駕駛王慧蓉而言,任務「難在下正確判斷」。身為正駕駛,她必須一心多用,一邊透過耳機與戰情控制室聯繫,一邊操作飛機,還要觀察四周環境、天氣變化。

她說,直升機最危險的是「進雲」,進入雲團就看不見前方,而山區雲霧瞬息萬變,2、3秒內就要決定是否脫離;而在海上飛行,飛行員長時間專注沒有標的物的海面,有「空間迷向」危險,產生錯覺、分不清方向,因此操作穩定性相當重要。

救護士施坤吾則說,山上常有高壓電塔及果農為運送蔬果而架設的流籠,是救護直升機的隱形殺手,尤其流籠繩索纖細,飛機駕駛除非非常接近,否則很難發覺,一勾上就是遺憾;因此,直升機有時會在任務目的地上空盤旋,確認沒有障礙才降落。

傷者吊掛回機艙後,由醫官及救護士提供緊急傷病處理,維持生命跡象;有時傷者獨自1人,無法自己上吊籃,救護士需出艙協助;發生飛機迫降或船難時,人員掉落海中,半小時內就可能失溫,救護士也要到海上協助,與時間賽跑。

機工長賀斌在救護隊服務13年,負責在起飛前、飛行中、降落後,檢查管理及飛行檢查,觀察待救者情況,並操作吊掛。

直升機平時在離地約100英尺處執行吊掛,但賀斌想起去年6月到大霸尖山的救援任務,傷者大腿開放性骨折,需下山送醫,當地原始樹林很高,直升機需以約200英尺吊掛,幾乎達到吊掛鋼繩極限235英尺。

在高處吊掛,吊籃容易打轉,造成傷者傷勢加重,也可能勾纏到障礙物,對傷者及機組員都是風險。

有時,傷患接回機艙,才是機組員面臨挑戰的開始。依狀況不同,病情嚴重時可能休克、心跳停止,機組員的壓力就是不要讓傷者在救護機上發生不測。

傷患狀況、環境條件千變萬化,心情難免緊繃,但救護隊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將受難者平安送回家人身邊。顏宗耀說,有的傷者狀況嚴重令人擔心,但拿個鏡子放在鼻孔前,發覺還有呼吸,「整組人心就安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