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億票房 大陸電影的小舞台與大資本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1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文華綜合報導)隨著賀歲片《讓子彈飛》和《非誠勿擾2》的熱播,2010年大陸電影業的總票房突破了100億人民幣,比2009年增加了60%,不過大陸人平均4年才看一部電影。2010年大陸生產出了460多部影片,但由於電影院相對數量少,能上演的也只有160多部。加上電影業從製作、發行到放映存在著一個壟斷體系,這些都在制約著中國電影業的發展。

電影高回報率 吸引各路資本

近日,《三聯生活週刊》用封面故事介紹了大陸電影業存在的這些困境。在大陸製造業平均約5%的低回報率的大環境下,中國電影卻出現了最高達160%的預期回報率,於是各種熱錢都想躋身於電影上掙錢。目前無論是大陸還是港台,好的導演是不愁籌集不到資金的。過去投資一億算大片了,如今投入三億也不算甚麼了。

現在名導演的製片人在挑選投資夥伴時,不是看誰給的錢多,而是看誰能幫他宣傳推廣這部電影。比如《讓子彈飛》的製片人馬珂挑選的幾個投資人,都是大有用處的,馬珂曾說:「四川峨眉集團旗下有四川省最大的太平洋院線,《讓子彈飛》這次有四川話版本,又要在四川做大規模的宣傳活動,所以這個院線資源對我們是很好的補充。幸福藍海也是一樣,江蘇廣電有當地的院線資源,又有全國排名前三的電視媒體,對影片宣傳有幫助。中影雖然只投了7%的錢,但是中影有全國最大的院線。至於英皇,他們有海外推廣宣傳的經驗。」

大陸電影業的壟斷體系

於是,謀求最大利益的各種資本,把電影業從上游的製作,中游的發行,以及下游的放映,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壟斷體系,其他人很難打入其中。不過,這樣的態勢並不利於電影的發展。早在1948年美國就利用反托拉斯法對好萊塢進行肢解,美國法律規定,製片方不可兼營院線發行和影院業務。事實證明,正是這種措施,在制度上保證了好萊塢的活力。

然而在中國,情況卻恰恰相反。2010年中國生產了460多部電影,只有約1/4進入大影院上映。以12月為例,按華誼兄弟發行部門提供的數據:《讓子彈飛》與《非誠勿擾2》,僅這兩部電影就佔了88%的銀幕,其他電影根本沒機會排在上映時間表上。這樣的壟斷在世界各地也是少見的。

看電影的人並沒增加多少

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增長60%,不過全年觀影人數隻從2009年的2.1億人,預期增長到2.5億,只增加了16%,這與票房的增長相差3倍。目前中國人「人均4年才看一部電影」,為甚麼觀影人數的增長與電影票房增長不匹配呢?有人說,主要是電影院太少。目前中國全部加起來有接近5,000塊銀幕,不及美國 1/10,目前中國以每天1.4塊的銀幕數在增加。即使按此速度,趕上美國也需要50年。

究其根源,新增電影院少,主要是由於影院的地租成本占比太高,尤其是一線城市將近17%~20%。除少數影院能掙錢外,80%的電影院處於虧損狀態。

極高的地租 阻礙電影院的增加

如今中國電影產業鏈的利潤比還基本維持著製作、發行、放映40︰10︰50的比例。作為電影產品的銷售終端,影院在利潤鏈上享有最豐厚的待遇。因此 2010年,中國的影院投資方興未艾,各路資本紛紛進入。不過由於地租太高,很多影院的建設受到阻礙。

雖然影院可以分到50%的票房收益,但電影基金將分掉5%的票房,再扣去稅金 和上交院線的管理費,最後影院獲得的收益是40%左右。影院在支付了折舊費、水電費、人員開支、改造更新等費用後,如果再按照20%票房的租金比例交地租,其運營壓力可想而知。以東直門國盛購物中心的影院來說,為了1,000萬元的保底租金,影院的年票房成績至少要在5,000萬元以上,這是很難達到的。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電影票房案再次開庭
中國大陸電影在新加坡陷困境
大陸電影擬實行分級制 港片將有政策優惠
大陸電影盲井導演李楊  以李安為榜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