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主流社會 — 華裔彭永裕的成功之道

人氣 4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1月17日訊】「怎樣才能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這是許多中國人,包括事業有成的中國人,經常琢磨的問題。他們很多人有高薪工作或成功的事業,住著豪宅,開著名車,但在物質享受之外,似乎精神上缺點什麼。生為炎黃子孫,身在西方社會,由於語言、文化及觀念等的差異,導致他們安樂於自己的小世界,而不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來自香港的彭永裕(Patrick Pang)先生,從小在多元文化環境中長大,融東、西方文化於一身。來美三十年,勇於挑戰自己,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奉獻社會,成功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包括躋身「貴族」俱樂部。他的成功之道或許能為我們自己,或子女教育提供一些借鑒。

在文化大熔爐中長大

今年不到50歲的彭永裕先生出生於香港,從小進的是在香港的美國學校,接受英文教育。有著自由氣息的香港,融東、西方文化於一體,包容世界各族裔文化,創造出了一顆生機勃勃,綺麗斑斕的東方明珠。「香港是英國體制,我接受的是美國教育。那時,我們被戲稱為『第三種文化的孩子』」,彭先生調侃說,「香港是一種文化,美國學校是一種文化,我們生活在兩者之間的第三種文化中。」

彭先生說:「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自40多個國家,使我有機會,也很好奇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了解他們的看法。即使現在,見到說其他語言的人,我還會好奇地打招呼,與他們攀談。」

「學校還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如去大陸、台灣、日本等地。1978年和1979年在讀高中時,我去過兩次大陸實地考察。那時,大陸的人都穿著「毛式」服裝,他們蜂擁地圍觀、追看我們金髮碧眼的同學。很多人主動與我們交談,以練習英語。對這些事情,我的印象極為深刻。這些考察的經歷也豐富了我的閱歷。」

1980年,18歲的彭先生高中畢業後隻身來到美國費城,在聖.約瑟夫大學(St. Joseph’s University)就讀營銷專業。畢業後,又進入同樣位於費城的爵碩大學(Drexel university)攻讀工商管理碩士(MBA)。

彭先生於1987年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兩年後創立了自己的公司(Pang & Associate),為其他公司提供營銷、管理和運營的諮詢服務。與此同時,彭先生也踏上了奉獻社會、融入主流的旅程。

融入主流、躋身「貴族」俱樂部

除擁有自己的公司外,彭永裕先生還是許多組織的會員和負責人。主要有:

–曾任「海軍協會」(Navy League)董事會董事、賓州分會主席,現任「自由區」 (Liberty Region)分會主席,範圍包括俄亥俄州、賓州、新澤西州和德拉華州。他自2000年起進入海軍協會費城理事會,並自2001年成為全國督導(National Director)之一。

美國「海軍協會」是在羅斯福總統的倡議下於1902年成立的,現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組織,有240個分會,5萬多名會員。它是為美國海上力量,如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商船隊等,提供服務和支持的最重要的公民組織。今天,「海軍協會」主要有兩個使命:向全民和政治領袖們普及美國海上力量的重要性,向美國海上力量人員及家屬提供支持和幫助。

–「費城聯邦聯盟俱樂部」(Union League of Philadelphia)會員。現任該協會文娛委員會主席,並參與其他的委員會,如青年委員會等。

為支持林肯總統的南北統一,「費城聯邦聯盟俱樂部」於1862年成立,隨後在全美相繼成立了另外226個協會。今天,全美只有3個聯邦聯盟俱樂部還存在,另兩個分別在芝加哥和紐約。「費城聯邦聯盟俱樂部」也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私人俱樂部之一,現有3200會員,已發展成一個為上流社會,如商業人士和民間組織領袖們聚會的社交場所,並時常邀請總統、文藝界及其他各界知名人士光臨。在148年的歷史中,該協會絕大部分時間只招收上層白人男士為會員。1974年有了第一個黑人會員,1986年有了第一批女會員。

–費城滑冰公司(Skate Philadelphia, Inc)主席兼總裁。該公司負責組織在費城與滑冰有關的一些活動。

此外,彭先生還是「費城青年交響樂團」(Philadelphia Youth Orchestra)的顧問委員會委員、「青年工作」(Youth Work)的執行委員會委員、「賓夕法尼亞俱樂部」(The Penn Club)的會員、「英語口語聯盟」(The English Speaking Union)的會員。

投身社會、挑戰自己、樂在其中

彭永裕先生來美國三十年,擁有眾多的頭銜,涉及廣泛的領域。當初剛離開學校不久,身為亞裔青年的他是如何開始躋身主流社會的?

「積極投身社會,回饋社會,參與得越多,能貢獻的越多,你將會獲得更多的回報,尋得更多的滿足。」彭先生這樣分享自己的感受。「開始時,我去一些民間組織做志願者,並加入成為會員,如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Art Museum)、科學院(Academy of Science)、富蘭克林學院(Franklin Institute )等。還去參加一些活動,做義工。這期間遇到很多傑出的人物,擴大了自己的社交範圍,並漸漸克服了膽怯、害羞心理,增強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自信,也學到很多新的東西。隨著社交圈的擴大,就有機會進入一些主流社會的組織。」彭先生介紹說,「像『費城聯邦聯盟俱樂部』這樣的私人俱樂部需要多個會員介紹、擔保,經過資格審查才能加入。在1996年加入『費城聯邦聯盟俱樂部』時,我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僅有的兩個亞裔會員之一,以後逐漸有新的亞裔會員加入。」

「在單一文化環境中長大的人,對與異族人士接觸容易有畏懼心理。很多移民很有錢,事業有成,但仍封閉在自己的舒適圈內。其實參與當地的文化活動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從中可以認識很多人,特別是上層人士,可以提高自己的層次,豐富自己的生活,也會找到相當的樂趣。如果不是加入『費城聯邦聯盟俱樂部』,我也難有機會遇到兩位布什總統和麥克.馬倫海軍上將(Mike Mullen)。」


2008年4月28日在費城,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克.馬倫(Mike Mullen)海軍上將代表所有將士欣然接受「費城聯邦聯盟俱樂部」頒予的金牌。右為彭永裕先生。(彭永裕提供)


1999年,彭永裕先生與老布什總統在「費城聯邦聯盟俱樂部」合影。(彭永裕提供)


對渴望走出自己小圈子的華人移民,彭先生的忠告是:「英語要非常好,學業上儘可能走得更遠,在繼承中國傳統並為之而自豪的同時,積極擁抱美國的文化和價值,了解各民族文化,尊重他人的習俗,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勇於開拓。」

子女教育

彭先生的父親曾在香港經營珠寶業多年。1997年香港回歸前,他父母隨移民潮移居到了美國。彭先生說,父母從小就尊重我們的意願,給我們提供很多的機會,但從不強迫我們做什麼。「父親曾希望我們從商,但姐姐選擇了護士。他尊重她的選擇。」

由於語言文化、價值、習俗、觀念等的差異,加之代溝,移民家庭在新的環境中撫養、教育下一代深具挑戰性。同時,由於身在文化大熔爐中,也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難得的有利條件。彭先生說:「在多元文化環境中長大,我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能夠從不同角度去看一件事情,並把不同文化中最精華的東西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雖然彭先生沒有孩子,但就自己的經歷,他也給亞裔父母們提出了一些建議:「讓孩子們去成就他們想要做的事情,給他們以指導、支持和幫助,為他們提供儘可能多的教育、體育和社區服務的機會,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

社會一成員

參與眾多組織的彭永裕先生,他名片上的頭銜會寫什麼呢?記者驚奇地發現上面只有他的名字和聯繫方式,沒有一個頭銜。彭先生說,他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社會成員」(Member of Society)。

回顧自己成功的歷程,彭先生總結到:「付出了大量的艱苦努力,加上一點幸運。」

相關新聞
華裔創業家何淑圭成功之路
華裔成功企業家朱天活獲奧巴馬接見
澳頂級鋼琴大賽奪冠華裔 成功源自家庭動力
地方公司變跨國集團 美華裔總裁分享成功之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