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共對朝鮮的立場可能導致戰爭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6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淑貞編譯報導)自韓國海軍天安艦在外海沉沒以來,中共政權頂著國際壓力,漠視國際調查報告,繼續維護朝鮮金家政權,知名作家、國際事務顧問艾默特(Bill Emmott)在英國《泰晤士報》撰文,駁斥中共的立場,並警告如果中共不改變的話,朝鮮半島很可能會發生戰爭。

艾默特指出,中共有著全球政治權力的野心,並聲稱將奉行「和平崛起」,並努力通過聯合國,盡可能維護國際的穩定。但意料之外的是,當它過去60年的盟友和附屬國--朝鮮用魚雷襲擊另一個鄰國的軍艦,並造成46名軍人死亡,在被指控犯下這個罪行時,朝鮮威脅著要爆發全面的戰爭。中共做了些什麼呢?

他指責,到目前為止中共基本上什麼都沒做,這是中共到目前為止的態度。在天安艦三月份沉沒後,韓國政府要求國際社會進行調查,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天安艦是被朝鮮魚雷所擊沉的,因此朝鮮必須要對此負責,但根據官方的說法,中共領導人卻仍然在「審查證據」。

艾默特舉例,這已經不是朝鮮第一次瘋狂的行為。自1983年謀殺了多名南韓訪問緬甸的內閣閣員以來,朝鮮以靠仿冒和香煙走私為生,對日本發射導彈,到過去4年兩次的核武試驗,朝鮮有著令人髮指的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自從三月以來,大部分對於天安艦下沉及戰爭威脅的關注,一直都致力於想出朝鮮可能忙碌的事情會是甚麼。當再度有些事情發生之後,是否將會有一連串的戰鬥發生,或者天安艦的下沉只是一個錯誤?儘管2010年是自1950年韓戰爆發以來第60週年,世界更關心的是,歐元和英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

作者呼籲,這個時候應該要更集中在中共和朝鮮政策走向的時候。中共的反應應該告訴我們的是,中共在朝鮮半島的利益是有別於西方、南韓或日本。在這利益的分歧之中存在著危險:它使朝鮮事件最有可能爆發成為中共和美國之間的潛在衝突。

艾默特質疑,中共領導階層對於剷平舊城市,或給予非洲國家政府的援助,以換取採礦權等事情上都展現出快速有效的決策。那麼,為何在對朝鮮及其行動和威脅要戰爭這些問題所下的決心是如此緩慢?

官方的臺詞是中共關注的是朝鮮的穩定,且害怕如果金的政權垮台的話,大量難民將越過中朝邊境湧入中共。中共官員兜售的另一種台詞是:中共對於奇怪的且不可預測的朝鮮人並未真正有多少的影響力。因此,所有它可以做的是參加一項結合美國、中共、日本、俄羅斯及韓國對朝鮮核武計劃的6方會談,敦促任何一方克制,並希望得到最好的結果。

艾默特認為中共的這個台詞很薄弱,且顯得越來越薄弱。那種認為中共安全部隊不能夠控制在邊境地區人群的想法難以被相信。處理難民可能是尷尬的,甚至是昂貴的,但以難民處理困難作為容忍軍事冒險主義的理由根本是不可信的,也不是中共無能這個原因;而是大多數朝鮮的貿易是與中共作的,大部分朝鮮的石油供應來自中共,而且幾乎朝鮮的唯一外國公司是中共的。

艾默特表示,中共喜歡朝鮮保持目前這個樣子。在戰略上,它提供了一個對抗日本的緩衝區,並避免未來最終強大統一韓國的出現。這從1950至1953年期間,毛澤東派遣中共軍隊投入韓戰救援朝鮮以來,一直都是這種情況。這種情況一般而言無所謂,只要朝鮮政權看起來基本上是穩定,而且只對自己的人民有害。但是,現在已不再是這樣了。

想像一下,當金正日死亡時,將可能發生甚麼事情,他現在已經68歲了,且身體不健康,他可能會突然死掉。鑒於朝鮮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軍事化的社會,如果在繼承上出現鬥爭,可能會轉變為血腥。美國清楚地知道,朝鮮有大約半打的核子彈,會感到有迫切需要派遣部隊去擄獲核子材料。南韓將像在1989年的德國總理科爾(Helmut Kohl)一樣,感到急迫之歷史的需要,因而忽略巨大的成本,且推動統一:畢竟朝鮮與南韓是一家人。

而中共呢?一般的猜測是,它將會派遣部隊到邊境,並可能跨過邊界,「為了穩定的利益」,但是實際上卻在中共的監護之下,保持朝鮮的獨立。因此,該階段啟開了第一個21世紀的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

這對世界來說,將會面臨最大的風險之一。為了減少這種危險,中共需要進行關於朝鮮的行為及朝鮮未來之公開對話。它可能不合適討論當一個政權垮台時要作甚麼,特別是作為其中的一個盟友更不適合,但在金王朝的狀況之下,這卻是越來越必要的。

中共與美國軍方之間的溝通仍然是不調和的,努力建立熱線這類的措施,以便緩慢的取得成果。在緊張時刻,誤會的機會是很高的。如果政治領導人之間的溝通仍然很不自然的話,則較好的是這些人之間的溝通。天安艦的沉沒可能是最後的機會,迫使中共正視朝鮮的依賴不僅是尷尬,且是危險的這樣的事實,迫使它討論未來的朝鮮半島,且迫使它加入21世紀,而不是停留在1950年代。下一次可能真的會有戰爭發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共將向北韓投資百億美元
存中劍:全球化的挑戰需要全球化的思維
【熱點互動】南韓沉艦背景分析
在韓民主人士解析金正日訪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