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誘惑與危險:吸引力

馬克.道格拉斯 Mark Douglas

人氣 4
標籤:

我得停下來想一想這件事,我同意促使大家從事交易的典型原因–包括參與其事、欣喜、成為英雄的願望、交易成功所能吸引的注意力或虧損造成的自憐–產生的問題最後會破壞交易者的表現和整體成就,但是交易真正的吸引力遠比這一點深入和廣泛多了。

交易活動讓個人獲得表達創意的無限自由、獲得大部分人一生大部分時間裡無法得到的表達自由。

這位總編輯當然問我,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我解釋說,我們在交易環境中,所有規則幾乎都由我們自己制定,這點表示我們選擇表達自我的方式時,不會受到什麼限制,沒有什麼範圍。

其中當然有一些形式需要遵守,例如必須成為交易所會員,才能當交易廳交易員,如果你不是交易員,你必須符合最低財務標準,才能開立經紀商帳戶,但是除此之外,只要你開始交易,你怎麼交易的可能性幾乎不受任何限制。

我告訴他幾年前我參加研討會時的例子。有人計算過,如果你結合債券期貨、債券選擇權和現貨債券市場,可能的價差組合超過八十億種。再加上你怎麼解讀市場現狀的時機因素,交易的方式幾乎等於毫無限制。

這位總編輯想了一下後問:「但是既然能夠利用這麼沒有限制的環境,為什麼最後失敗卻相當常見?」我回答說:「因為無限的可能性加上利用這種可能性的無限自由,為個人帶來獨一無二的特殊心理挑戰,做好準備、正確應付這種挑戰的人很少,不然就是根本不知道有這種挑戰,如果大家連這種情形是問題都不知道,就不可能正確的努力解決問題。」

自由是好事,大家似乎都很自然的想要自由、追求自由、甚至渴望自由。但這點不表示我們具有適當的心理力量,能夠在限制很少、卻可能對我們造成重大傷害的環境中有效運作。

不論大家的教育背景和智慧高低,不論大家在其他領域中多麼成功,從事交易時,幾乎每個人的心理都需要做一些調整。

我說的調整攸關創造內部心理結構,以便交易者能夠在自由自在的行動,和碰到自由可能產生的財務與心理傷害之間,追求最大的平衡。

要創造心態結構可能很難,如果你希望灌輸進去的東西跟你的既有信念衝突,就更為困難,但是對於希望成為交易者的人來說,要創造適當的心態結構,會因為我們從人生初期開始發展的種種抗拒心理,而變的更為困難。

我們全都誕生在某種社會環境中,不論社會環境或社會是家庭、城市、州或國家,都表示其中已經有結構。社會結構包括規則、限制、界限和一套已經變成行為準則的信念,這種準則會限制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自我表達方式。

此外,大部分社會結構的限制,都在我們出生前就已經建立,換句話說,我們誕生後,規範個人表達自我的大部分社會結構,已經根深蒂固的建好。

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出來,為什麼社會需要結構和個人自我表達的需要之間,可能產生衝突。每一個希望精通交易藝術的人,都會碰到這種基本衝突。

我希望你問自己,世界上每一個小孩–不管出生地點、文化或社會狀況–有什麼共同的特性(個人表達方式)。答案是好奇心,每一個小孩都很好奇,都熱衷學習,可以說是小小的學習機器。

我們考慮一下好奇心的本質,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說,好奇心是一種力量,說得更清楚一點,好奇心是內在的引導力量,表示你不需要鼓勵小孩學習,放小孩自由活動,小孩自然會探索周遭環境。

此外,這種內在的引導力量似乎也有自己的行程表;換句話說,即使所有的小孩都很好奇,並非所有的小孩天生都對相同的東西好奇。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些東西引導個人認識某些物體和獨有的經驗。連小孩似乎都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成人碰到嬰兒表現這種獨一無二的個性時,通常都會覺得驚訝,成人認為嬰兒內心沒有什麼東西,不能讓嬰兒表現出獨一無二的樣子。

嬰兒除了表達對周遭環境事物的好惡之外,還有別的方式表現自己的個性嗎?我把這種內心發出的指導稱為自然的吸引力。

自然吸引力就是我們自然覺得感興趣或極感興趣的東西,我們的環境是多元的大世界,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和體驗很多東西,但是這點不表示每個人對學習或體驗其中的所有東西,都自然感興趣或極感興趣,我們內心有一種機制,會促使我們作出「自然的抉擇」。

如果你想一想,我敢說你可以列出很多該做的事情,或是列出你絕對沒有興趣的事情,我知道我可以列出來。

你也可以列出你只稍微感興趣的事情,最後,你可以列出你極感興趣的事情,當然,隨著興趣水準升高,名單中的事情會越來越少。

濃厚興趣從何而來?我個人認為,來自我們生命最深層–來自我們真正認同的層次,來自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這個部分存在於從社會化教養學到的性格與人格特質之外。@(待續)

摘編自 《賺錢,再自然不過!:交易心理師教你戰勝心魔、培養贏家的習慣》 大牌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全球經濟樂觀  亞股滿面紅光
連漲3天  紐約油價收77.67美元
華郵股價瞬間翻倍  一度停止交易
日本股市低點收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