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長河】中樂演奏家黃安源的《梁祝》情

人氣 25
標籤:

  在香港著名中樂演奏家黃安源精湛熟巧技藝的詮釋下,《梁祝》彷彿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元素。只因他不只是用手練琴,更是用心練琴。「練琴的時候,我們的心和頭腦要走在手的前頭。」他總是這麼告訴年輕人。

文 ◎ 賴月貴 圖 ◎ 林寶雲
 


黃安源父子與新竹市青少年國樂團合奏。

零零九年歲末,香港著名中樂演奏家黃安源、黃晨達父子與新竹青少年國樂在新竹演藝廳共同演奏了《梁祝》、《江河水》、《廣東音樂聯奏》……等多首經典中樂名曲。高水準演出獲得聽眾熱烈的迴響。

黃安源是香港著名中樂演奏家,在香港二胡界擁有很高的聲望。一九九一年獲得紐約美華藝術學會之亞洲傑出藝人獎,在一九九七年更獲得英女皇頒授MBE勳銜(大英帝國最優秀勳章中的員佐勳章)。台灣作家兼畫家何懷碩曾撰文形容黃安源的琴藝:「運弓如使長鋒毛筆,厚重處如篆隸,嚴謹處如小楷,秀婉處如行書,飛揚處如狂草……他是用整個人去制伏胡琴……」

新演奏法詮釋《梁祝》

《梁祝》曲子享譽中外,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樂曲。黃安源演奏《梁祝》曲子有上百場以上,在他精湛熟巧技藝的詮釋下,《梁祝》彷彿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元素。

《梁祝》問世五十周年,黃安源攜子來台演奏,感受特別不一樣,他表示這回應該是正式在舞台上的第一百三十場,過去表演一百多場,多數都是他一人用小提琴獨奏,這次做了不同的嘗試,將這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用二胡和高胡兩種樂器來代表,從音色上有所對比,從人物性格上有所描述,當中有對話,或是和諧、或抗議、乃至情絲,各種情緒的表達,將樂器擬人化後,有些朋友反應覺得更容易了解和接受。

香港中樂團的第一任總監吳大江是一個很有才智的音樂家,他把小提琴協奏曲的《梁祝》完全移植到中樂裡面,詢問黃安源可不可改用高胡演奏,黃安源答應一試,效果出奇的好,之後又帶出了各種各樣的版本,二胡、古箏、笛子、鋼琴、中西樂都有,透過越來越多不同的樂器演奏手法,這首曲子的表現更加有神與感人,黃安源的表演藝術也隨之更上一層。

彷彿甦醒的藝術

「從七十年代開始正是文化大革命後期,根本沒有人敢演奏《梁祝》,它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打擊的對象之一……」黃安源回憶說:「但在香港可以演奏,把《梁祝》改到中樂裡面來演出,那是很新鮮的事情。一九八四年初受『山東管絃樂團』邀請在香港體育館一起演出,體育館一場大約一萬兩千人,結果三場全都爆滿,之後又加演兩場還是滿場。那時候的《梁祝》大家感覺很新鮮,因為長久以來很多藝術形式都被文化大革命所淹沒了,一切好像甦醒了一樣。」

一九八三年黃安源來台,當時台灣中樂的發展及藝術水平都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及影響,他說:「台灣解嚴之前《梁祝》被稱為『匪曲』,戒嚴後經過二十多年,台灣變化非常大,尤其青少年那些業餘的樂團,他們在音樂上的努力非常顯著,就像《梁祝》這種曲子,怎樣把情節表現得非常深刻、動人,樂隊部分是相當困難的,年輕人可以做到這一步相當不容易,這次和新竹青少年國樂團共同演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專業水準,完全不下於我所見過的優秀團體。」

苦難是上蒼給藝術家的恩賜

從十三歲開始刻苦學二胡,其間經歷很多磨難,黃安源卻認為對從事藝術的人來說,儘管表面看起來是苦難,實際上也是上蒼的一種恩賜,因為經歷過更多的磨難,他在藝術方面的成就或表達必會更加深刻和全面。現在年輕人的學習環境比起他們那時代要好太多了,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是必然的,但除了技藝上的鑽研外,他建議年輕人需要加強「全面性的」學習,除了音樂本身,還要在歷史文化等各方面增廣見聞,因為藝術的東西是相通的,懂得越廣泛,所表現的東西就越全面、越深刻,一定會更加感人。

黃安源談到琴藝的精進頗有獨到見解,他說:「其實我現在並不鼓勵這些學子們一天要練十幾個小時,我們那時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可以說是一種笨的方法。我主張練琴要少而精,甚至可以用多種方法練琴,你用思考的、心裡默唱都是一種練習,看譜子也是非常好的練習。最主要是練習的時候,我們的心和頭腦要走在手的前頭,不要光是手在練習,那沒有用,要用心思去練琴,效果是不同的。」

黃安源的兒子黃晨達從小受父親薰陶,父子合作上的默契無人能及,跟著父親表演已變成一種習慣,《梁祝》這個曲子在他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聽CD、聽父親拉胡琴,從小耳濡目染,高難度的重奏表演對黃安源父子而言,輕鬆自在而音韻天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