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蒐集的方法

資料蒐集的IPA與5W1H法則(1)

王友龍

人氣 247
標籤:

預先了解蒐集資料的「意圖」、「目的」與「屬性」的IPA法則相關內容,再聚焦於資料本身的5W1H,將大幅提升你在資料蒐集方面的敏銳度,增進搜尋效率,以取得有用的資訊。

蒐集資料的前提主要有兩種情況:

A.已確立研究主題(theme)

例如:企業想跨入高階行動電話的製造領域,主管請你先從事高階行動電話的產業研究,主題為「全球高階行動電話產業分析」,或是你要撰寫歷史系的碩士論文,主題為「歐洲中古世紀的社會生活研究」,這些都提供一個蒐集資料的明確方向。

B.針對商業活動中所發生的問題,謀求解決之道

這是政府或企業不斷會面臨的情況,也是人類商業活動的主要一環,例如:新品牌沐浴乳的上市銷售不如預期,你是該產品的銷售主管,就必須找出導致銷售不振的原因,並提出解決的對策。

對於導致問題發生的原因,你應該可以依據常理與經驗,提出數種可能的假設(assumption),這些假設就提供了蒐集資料的方向性,也使資料的蒐集效益提升,節省時間與費用。

上述的兩種情況,都會形成資料蒐集的意圖、目的與屬性的IPA法則:

1.意圖(intention)

指在蒐集資料的背後,有時決策者想透過這樣的資料蒐集與分析,作為第一步,最終想完成企業經營戰略上的資源調度與配置地圖,例如:企業面臨原產業的市場即將飽和,為開創新局與追求更高的獲利,採取併購策略,於是針對相關企業進行資料蒐集等相關研究。

2.目的(purpose)

指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所達成的提案效益,例如:不僅能進一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還能設立監控機制,預防問題再次發生。

3.屬性(attribute)

與研究主題或解決問題的假設有關,這會影響到資料蒐集的性質是靜態蒐集或是包括人員訪談在內的動態蒐集過程,這也與蒐集資料的作業成本有關。


以上的意圖涵蓋整個決策者的想法與戰略,資料蒐集者並不一定了解,但目的與屬性則與資料蒐集者直接相關。

如果你都能非常清楚知道蒐集資料的IPA法則與內容,將會提升你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的敏銳度,促進蒐集資料的效率;接下來,你要縮小範圍,聚焦在5W1H的領域:

Why

資料蒐集的目的與事件相關背景,你愈深入挖掘,愈能清楚掌握資料蒐集的方向與來源,但與IPA的目的不同,後者指的是與後續提案有關的較大範圍的目的層面。

What

可預先計畫應該蒐集哪些資料?內容為何?這些確立後,資料的樣貌與種類就會具體浮現出來。

Who

指資料蒐集的主體,例如:三十∼三十九歲的輕熟齡上班族女性、近十年的台灣經濟發展分析⋯⋯等。

Where

與資料來源相關,可在哪裡尋找到所要的資料?是在網路、圖書館、書籍/雜誌/期刊上?或是要透過特定的專業人士訪談才能取得?

When

設定資料蒐集的進度表,可分階段性(第一階段、第二階段⋯⋯)與不同的截止時間;第一階段可設定為免費的二手(次級)資料蒐集期間,第二階段則是將第一階段所蒐集的資料彙整後,若發現仍有不足的地方,進行持續性的蒐集,例如:以市場調查或付費的方式取得第一手(初級)、較為深入的資料。

How much

整個資料蒐集過程的費用成本預估,可用表格列出所有的項目與相關的費用。@(待續)

摘編自 《圖解資料學:超實用!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法,一次學會》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駭客利用殺人鯨悲劇 企圖盜取信用卡個資
E-Verify不可靠 非法勞工資料半數錯誤
烏克蘭舉辦展覽揭共產主義罪惡
台灣接單中國生產 比重恐逾六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