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魂兮歸來,北大之獨立精神!

周曉輝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3月31日訊】3月25日,在未與相關機構通氣的情況下,北京大學發佈公告,撤銷北大財經新聞研究中心、北大公法研究中心、北大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和北大憲政研究中心四家研究機構,並強調,自公告之日起上述機構不再掛靠北大,北大亦不再對其承擔管理責任。對於撤銷原因,北大官方以學術機構「新陳代謝」加以回應,但外界卻有不同的看法。

被撤銷的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負責人、知名公益律師郭健梅表示,中心被撤絕非正常,日內將就此發佈聲明。有人揣測,這大概與該中心曾介入湖北「刺官烈女」鄧玉嬌、上訪女李蕊蕊在京被強姦等案件以及舉辦的公益活動有關。而北大公法研究中心和憲政研究中心被撤的原因據悉可能與其中的4名教授有關,他們曾上書全國人大建議廢除或修改《拆遷條例》。至於風波中的另一機構「北大財經新聞研究中心」的被撤則很可能與其學術委員會主任、《財經》雜誌創辦人及知名媒體人胡舒立有關。

很多人相信,上述決定並非來自北大相關領導的本意,而是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推手,或來自教育部,或來自中宣部,強迫北大的領導們以「黨」的利益為重,不要將「不和諧」的聲音從北大發出、推廣,從而「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掛著教授、博導頭銜的北大領導們雖然內心不情不願,雖然並不認同「因言」就應「獲罪」,但面對不斷施加的壓力,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為了所謂的「大局」,只得「痛下狠心」。當然這樣的選擇不是北大的第一次,也很可能不是最後一次。只是每一次類似的決定,都讓北大蒙羞,讓北大曾經的「大」變得愈加渺小,讓北大追求的「獨立、自由、民主」的精神日漸黯淡。

真正的北大不是這樣,她曾有著海納百川的氣魄,有著一群懂得如何維護「大寫」的北大的校長和行政人員,更擁有一些特立獨行、讓人高山仰止的教授。而這樣的北大卻存在於1949年前的國民黨統治時期。

看過這樣一個長期被湮沒在北大校史中的故事,讓我深深地理解了曾經的北大究竟「大」在哪裏。1939年前後,國民政府教育部三度訓令西南聯大(由北大、清華等高校聯合組成)必須遵循教育部核定的應設課程,使用全國統一教材並舉行統一考試等。這項命令卻遭到了聯大教務會議的拒絕,並推舉馮友蘭教授起草了《抗辯書》。

《抗辯書》中稱:對教育部的訓令,「同人所未喻」,不明白者有四:「夫大學為最高學府,包羅萬象,要當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豈可刻板文章,勒令從同」,此「未喻者一也」;「大學為最高教育學術機構」,「如何研究教學,則宜予大學以迴旋之自由」,豈可由「教育行政機關」隨意指令,此「未喻者二也」。「教育部為政府機關,當局時有進退;大學百年樹人,政策設施宜常不宜變。若大學內部甚至一課程之興廢亦須聽命教育部,則必將受部中當局進退之影響,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進行,肅學生之視聽,而堅其心智」,此「未喻者三也」;「今教授所授之課程,必經教育部指定,其課程之內容亦須經教育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學生心目中為教育部一科員之不若」,此「未喻者四也」。「蓋本校承北大、清華、南開三校之舊,似不必輕易更張」。國民政府收到此書後,只得對此事不了了之。

昔日的北大追求大學獨立之精神從此一事可見一斑。你政府、官員盡可以發號施令,但是否執行,大學有大學的標準,北大完全可以拒絕。而這種精神如今只活在人們的追思中,只存在於「魂兮胡不歸」的感歎聲中。

從1949年中共建政後,北大的脊樑就已經被打斷,北大不僅在幾次運動中成為急先鋒,如文革第一張大字報就出自於北大哲學系,而且在反右、文革等運動中,更是迫害了不少師生,這其中就包括讓人敬仰的林昭、林希翎等。文革結束後,一些曾經迫害人的人、曾經是政治運動的「鼓吹手們」卻安然無恙,當上了北大的領導。一樁樁血案就像風兒一樣,被吹的漸漸了無痕跡。試問,今天北大的老師和學生們,有多少人知道林昭,知道當年慘烈的故事?

曾經的北大「大」得讓人嚮往,讓人仰慕;而如今的北大雖然校園擴大了好幾倍,學生數更是翻了許多番,但今日之「大」只不徒有外殼,其曾彰顯的精神之大已變的十分微小。不必辯解,辯解自己的精神萎縮是因為生活在一黨專制下。也許,這個理由很充分,但如果北大的校長和行政機構領導多一些傲氣,如果北大更多的教授多一些傲骨、多保有一份良知,焉知不能改變這個社會?至少這會使社會擁有更多的希望。前述的四家機構的被撤不就是因為他們觸動了「黨」的神經嗎?不就是因為他們還有著改變中國社會的熱忱嗎?這樣的觸動、這樣的熱忱不正是有利於老百姓、有利於中國社會嗎?不正是身為知識份子所應承擔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嗎?既如此,北大之所為不正是又一次自毀聲譽嗎?

多希望,魂兮歸來,北大之獨立精神!@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周曉輝:閒說「竹子開花」
周曉輝:「國民黨有抗戰嗎?」
周曉輝:拯救了寶馬公司的「依塞塔」
周曉輝:張愛玲的幸和吳宓的不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