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麻省理工學院系列(一)

科技與政策結合 大學生與國會議員面談

人氣 1

前言:享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麻省理工學院(MIT)自1861年建校以來,一直引領了美國乃至世界科技的發展,是全世界工科精英嚮往的科技殿堂。2009年10月23日,為提倡新能源革命,奧巴馬總統親臨該校視察和發表動員性演講,該校在美國科技界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見一斑。到底是甚麼原因讓麻省理工學院如此充滿活力?筆者將深入麻省理工學院,展開一系列的報導。

【大紀元記者孫簡妮麻州劍橋市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曾提出:科技進步(創新)對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確,美國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科技的創新和發展。工業中引入生產線概念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成現實,生產力大幅增加。
由最初應用於軍事領域,其後廣泛用於民生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我們可以看到,科技再次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科技優勢有所下降,伴隨而來的是經濟發展的相對遲緩。是美國科研落後了嗎?顯然不是。美國在基礎科研領域仍然在世界領跑。那麼,到底是甚麼原因呢?
在世界頂級工科學校—麻省理工學院裡,敢於大膽思考的學生們,在工程學、經濟學、政治學等教授和政府人員的指導下,正積極思考如何用科學技術指導公共政策,從而推動科技發展,進而推動經濟發展。
在麻省理工學院,學校除設有專門的科技與政策專業培養具有「政治決策和領導能力的工程師」,還有一系列的講座和學生活動,讓每一位麻省理工的學生都能夠瞭解甚至參與到科技政策中來。其中做得很好的有「科技政策計劃」(學生組織)和其組織推動的「科技政策集訓營」和「國會訪問日」。

科技政策集訓營
這是一個四天的集中課程。由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特區辦公室主任邦維廉(William B. Bonvillian)執教。 課堂的學生構成多元化,是來自不同院系、不同科研領域,並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十多個學生。課堂的形式是: 首先由邦維廉主任做基本的背景介紹;接下來是由學生領導的自由討論,分析案例和引發思考。負責各個閱讀材料的同學課前需精讀材料,然後在課堂上總結資料的內容,並且提出二到三個能引發深入思考和討論的問題。同學們可以根據課堂所學知識和課外所掌握的知識,各抒己見。邦維廉主任也會不時的加入討論,提供意見。
在四天的課程中,同學們瞭解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經濟發展的需求促進著科技創新;美國科學機構的結構組成;創新系統的組織結構;科技創新中來自其它國家的競爭等內容。這些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大家能夠跳出個人研究項目的框框,從一個更廣闊的角度看待政府和工業界與科研的關係。一些同學還因此對科技政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表示畢業後會考慮從事科技政策的工作。

國會訪問日
為了將課堂上學到的關於科技政策的知識應用於實踐,參加「集訓」的同學可以在科技政策計劃組織的「國會訪問日」去華盛頓特區和國會議員進行面對面、關於科技政策的討論。他們把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科技項目介紹給議員們,讓他們瞭解麻省理工的創新並且重要的科研,從而希望他們能夠在政策上推動科技的發展,撥款投資科技。
此活動已經成功的舉辦了兩年。共有20多位學生(包括新就任劍橋市首位華裔市議員的張禮能)由學校的一項獎學金資助參加。(敬請繼續關注下一期對麻省理工學院科技政策計劃的專訪)◇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韓「最高經營者會議」年會 名流薈萃
台經濟部強打MIT品質保證  中友開賣
21世紀10大人類道德爭議事件
澳洲援助海地捐款達千萬澳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