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剪辮子

傅國湧

人氣 30
標籤:

【大紀元1月14日訊】1911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前一天,以後成為畫家的陝西青年王軍余當時在南京,參與接管造幣廠,聽說臨時政府要下令強迫剪髮,以肅清餘孽。他乘坐造幣廠的黃包車到下關去,計劃沿途看看熱鬧。果然一出廠門,就有一個警察拉住他的車伕,要剪去辯子,車伕當即跪在地上,懇求他代為說情保留。這位早已剪去辮子的在日本留學生對此高興不暇,那裏會為之說情,反而對警察說:「不管他,剪了再說。」 一路上,只見剪髮隊絡繹不絕,街道上、火車中、江岸邊,遇有垂辮者,無不立予剪去,尤其是乘船上岸的人,上一個, 剪一個,其間有不願割愛的,多是跪地求免,也有手提斷髮垂淚而歸的,也有摩頂長歎,或大笑的,面對辮子的消失表現各不相同,他認為煞是好看,且覺大快人心。等他下關返回時,一路上望去,街上巳儘是光頭。

當天,他在街上遇到同鄉、同學張季鸞,馬上要出任總統府秘書,後為著名報人。當年,正是張季鸞在日本強行剪去了他的辮子。季鸞笑著問他說,「你今天看的剪髮,是否和我們在東京與你剪的情形一樣?」他笑著回答:「若不是你當初親手強迫的話,說不定我還保留至今,才和這裡的人們,一齊湊熱鬧的送掉哩!」季鸞又說:「這不是笑話,革命成功,就是自強迫來的,為的是除舊更新,舊的習慣,若不強迫革除,新的那能會逐漸展開?以後進行步驟正多著呢,這才是開始的一件小事,望我輩不斷的努力啊。」

這是王軍余追憶張季鸞時留下的記錄。以後對中國文化有傑出貢獻的蔣復璁,當時在故鄉浙江海寧上小學,他在晚年回憶小學生活時,特別提及小時候辮子的煩惱,拖著一條纍贅的辮子,汗水凝結,又癢又臭,難受不用說了,更麻煩的是每天早晨要打辮子。學堂裡為此專門僱有兩個剃頭匠,為住校的全部學生打辮子,小孩子一則沒有耐心枯坐那麼長時間,二則打辮子時要先用木梳來梳,辮髮亂後,梳起來很痛,於是小孩子早晨一見剃頭匠就逃,剃頭匠一面追,一面喊某少爺不要跑。如果被堂長看到,不是叫剃頭匠帶走,就是令帶走打辮子後罰站壁角。因此,在他的記憶裡,辛亥革命最得人心的一件事,就是剪辮子,從此小孩子沒有每天打辮子的麻煩了。

確實,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層面,可以說,民國就是從剪辮子開始的。畢竟留了幾百年的辮髮,有人不肯剪,不光是那些以遺民、遺老自居的。所以,直到1914年的報紙上還有警察廳勸人剪辮的白話告示:「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覺著不肯趨時,他那裏曉得孔子是時中的聖人。他若生在這個時候,也是要剪了辮子,同大家一樣。」

剪辮子毫無疑問成為革命的一個象徵,時代轉換的一個標誌。眾所周知,滿清入關時要求剃髮留辮,不服從者殺無赦,從北到南,為了這道不可抵抗的命令,不知有多少漢人喪了命。經過二百多年,腦後拖一條長辮子似乎成了習慣。然而,從晚清開始,有識之士就不斷呼籲辮子。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報》的徵文題目赫然竟是《剪辮易服說》。3月15日刊出第一名獲得者朱志父的《剪辮易服說》,他力主剪辮易服,認為這和廢弓矢、立學堂一樣,都是因時制宜之舉。並希望從皇帝開始改穿西裝,把剪辮易服與尚武精神、強健體魄聯繫在一起。《大公報》按語稱之「新中國特別精神」,「喚二百餘年來不醒之沉夢,呼數百萬方里不返之國魂」。當年10月16日報導,「江南之新學國民及留學生多剪去辮髮」,參加鄉試時只好裝假辮子入場考試。胡適回憶,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時,「還有一些激烈的同學往往強迫有辮子的同學剪去辮子。」

自1904年起,練兵處要改軍服,辮子成了障礙。之後,新軍官兵、警察剪辮子的越來越多。因為實在難以阻擋,所有進入1910年,軍諮大臣載濤乾脆決定不再禁止禁衛軍剪辮准其自由。在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裡循留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那個時代新軍腦後沒有辮子的真實留影。更早幾年,隨同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的40多個隨員中,剪辮子的居半,其中有翰林、有道府,有武員,都是有功名的。

辛亥革命將剪辮子推向高潮,在孫中山的南京臨時政府下令剪辮子之前,1910年10月3日到1911年1月11日舉行的資政院第一屆常會上,即通過了剪髮易服的議案。辛亥革命前夕,狀元張謇大辦實業、教育的江蘇南通,學生剪辮子已成為一種風氣,張謇擔心風聲傳到外地,專門到南通師範學校,將70多個已剪辮子的師生召集到理化教室講話:用功讀書才是學生的本分,要朝廷立憲,要國家富強,不關辮子的事。吩咐他們趕快裝一條假辮子,以後不可再有越軌的行為。當時在場的學生徐海萍回憶,他講話時聲淚俱下。相隔不過半年,他自己也在上海剪下了辮子,還寄回南通給哥哥保存。他在辛亥年十月廿四日的日記中稱這是一生的紀念日。1911年12月17日,天津《大公報》報導,袁世凱於12月13日剪去辮髮,「以為各界之倡」。身邊的人說,袁世凱剪辮子時不斷哈哈大笑,談話中顯出異乎尋常的高興。剪辮子,意味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也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尊嚴是我們的生命之鹽
傅國湧:北大三十一週年時的民意測驗
傅國湧:遙想季鸞當年
傅國湧:在哀榮和冷清之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