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既聯合又爭鬥的中美關係

劉天

人氣 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7日訊】 美國總統布希將中國大陸重新定位,從「戰略夥伴」關係變為「競爭對手」,對此,中南海的領導人應毫不陌生,按中共的術語是「既聯合又鬥爭」,這種策略北京當局過去在內外鬥爭中經常運用。只是沒想到,毛澤東的手法讓美國人學會,回敬共產黨人。主客易位、攻守換邊,也是中美關係新局中的新生現象。

 從軍售說起。布希售台的軍備,無疑違反了「八一七公報」中「質量逐年遞減」的規定。「八一七公報」是中美關係基礎的三大公報之一,中共口口聲聲以此框架美方,現在關係基礎直接受到衝擊鬆動,要考驗北京當局如何回應。

 美方無疑是發動者、出牌人,絲毫不提「八一七」,口口聲聲「台灣關係法」。主動增加軍售質量,卻把責任諉諸中方:因為中共在沿海省分部署大量飛彈造成威脅,因此依照「台關法」,美國總統便不得不提供台灣足夠的防禦武力。此也間接顯示了,在布希心目中,台灣關係法的信守,其重要性超過了「三大公報」的維持美中關係,「台灣關係法」的位階高於「八一七公報」。

 而這樣的定位移轉,顯然由美國左右,主動操之於華府。甚至軍售還扣下一張王牌不發──神盾艦,中共如果低頭配合,則台海情勢緩和,神盾便可能不賣台灣;反之,既然現在有言在先,別怪到時不客氣。

 猶不止此,在台灣索售軍備清單之外,美方還自動求賣紀德艦,一口氣出售八艘潛艇。前者台灣軍方尚在評估有無必要承購;後者美國根本不生產,要向德國、荷蘭求助轉售,或者另闢生產線、借購潛艇藍圖,此均非易事,也需時頗長。

 布希政府並沒拂逆中共而逕售神盾,但也沒有排除出售可能;至於賣封存的舊艦可封台灣及共和黨右翼的口;再賣「空氣」的潛水艇給台灣,交貨未知何年……其中的「善意」頗待北京當局琢磨,這也是迄今中南海難以惡口回應的隱衷。

 因為,「空氣」艦雖是無形、「口頭」的武力,美方一旦認真兌現,卻隨時可能成為台灣的戰略武力,配備飛彈攻擊中國大陸,使台灣長居挨打的守勢頓然轉為攻勢,極不可小覷。它也使台方「境外決戰」的戰略構想具有實踐能力,解放軍對美方讓台灣走出反客為主的關鍵第一步,豈能不震動?

 在競爭之外,中美也需要聯合。雙方一年一千五百多億美元的貿易,既是中共政權維持統治穩定的續命湯,也是美國共和黨絕不容飛走的鴨子。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雖是美國商人眼中的金雞,但中共也需要外資去飼養。至於北京加入世貿組織、申奧,都是美國可以運用的籌碼。

 布希顯然是衝突的主導者,而非謀和的推手。美國要從衝突中獲取利益、增添榮光,她不憚赤裸裸地的演好超級霸權的角色,挑戰對手,要對方迫於力量和形勢屈從美國意志;此與冷戰時代美國做為民主集團領袖的道德意涵已大相逕庭。

 面對超級霸權主動出場競爭的態勢,北京政府要評估有多少實力抗爭?攤牌的時間點在那裡?激進派、民族主義者的盲動躁進顯然將帶來災難。以時間換取空間,以妥協為主代替處處對抗,以民主化消弭妖魔化,柔弱生剛強,無疑仍是中共的最好策略。只怕,中共的一向僵化思維,會應付不來布希新發下的牌局。

--原載《世界日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普理赫把煩惱留給布殊同窗蘭特 離開北京 (5/1/2001)    
  • 帥化民: 兵凶戰危軍售哀矜勿喜 (4/25/2001)    
  • 布希軍售決定 美中關係雪上加霜 (4/25/2001)    
  • 對台軍售北京與華府再次針鋒相對 (4/21/2001)    
  • 張偉國 : 撞機事件與美中關係的轉折 (4/17/2001)    
  • 紐約時報﹕中美關係 (4/16/2001)    
  • 軍機衝突事件繼續僵持 美中關係破裂後果嚴重 (4/10/2001)    
  • 軍機衝撞事件依舊僵持 美中關係破裂後果嚴重 (4/10/2001)    
  • 江澤民恩師出馬勸和 顧毓琇籲釋放美機組員 (4/4/2001)    
  • 華府要擺脫霸道心態 北京要走出黑箱作業 (4/4/2001)    
  • 台灣股市收低近3% 受美股重挫與美中關係緊張牽累 (4/3/2001)    
  • 華爾街日報:軍機相撞 美中關係「火上加油」 (4/2/2001)    
  • 日韓籲美中冷靜解決撞機事件以免破壞地區穩定 (4/2/2001)    
  • 美朝野同聲要求歸還人機 關切對美中關係影響 (4/2/2001)    
  • 缺乏「中國通」 布殊對華政策陷僵局 (4/1/2001)
  • 相關新聞
    紐約時報﹕中美關係
    張偉國 : 撞機事件與美中關係的轉折
    對台軍售北京與華府再次針鋒相對
    布希軍售決定 美中關係雪上加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