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劉曉波:紅色恐怖中的杜拉斯和布努艾爾

劉曉波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3月26日訊】路易斯‧布努艾爾的自傳《我的最后嘆息》,所記錄的不止是一位著名導演的生平,更是一個災難重重而激動人心的時代,橫跨了一戰后的迷亂、西班牙內戰、二戰等重要的歷史時期。最令我惊訝的:不是藝術成就或人生哲理,而是被今人常常提到了一些文學藝術大師,曾經都是紅色蘇聯的崇拜者,是暴力和革命的鼓吹者,特別是在試驗藝術中心的巴黎,更是紅色暴力主宰靈魂騷動的試驗場。如超現實主義運動和達達主義運動,都是充滿暴力傾向的藝術流派(文學、電影、繪畫),都帶有极強的流氓無產者的造反意識。當時,不認同現狀的人們,最熱衷于先鋒藝術和左傾團体,都把造反、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可靠方式,著名者如布勒東、艾呂雅、達利、戈達爾等人,莫不如此。這些天才的藝術家對共產主義革命的盲目崇拜,猶如今天的天真儿童或淺薄青年對明星的狂熱。

布努艾爾是由于對國內共和派的分裂的不滿,才從西班牙來到法國。但他失望地發現,當時的法國著名知識分子大都是左派,對暴力和革命的崇尚,絕不次于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党人,恐怖和獨裁也滲透到先鋒藝術之中。現在,很難想象在布努艾爾參加的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內部,審查制度和小報告极為盛行,實施著對藝術品几乎是蠻橫的思想專制和陰謀政治。布努艾爾的多部影片被禁映,接受法共的嚴格審查,直到蘇聯的某權威發話后才開禁。這事發生在自由的法國,而不是极權的蘇聯和中國!太荒謬,然而是事實。

再如,据《杜拉斯傳》記載:著名作家馬格麗特‧杜拉斯也是左派,加入過法共。她后來的退党,不是由于放棄共產主義信仰,而是受不了組織內部的殘酷而險惡的階級斗爭。針對她的小人,寫了揭發信秘密送交給法共組織,說她在德國占領時期曾經為書報檢查机构效力;說她具有邪惡的政治意圖;還說她是個生活腐化的放蕩女人。于是,這位完全是性情中人的著名女作家,在小報告中成了“党的叛徒、小資產階級頹廢派、資本主義的看家狗。”最令我震惊的是,當時的法共与蘇共、中共在處理党員的党籍上,有著惊人的一致:不許主動退党,只能被党開除,即便對于主動退党的人,党組織也要隨后發表開除XXX党籍的聲明。杜拉斯是1950年1月16日發出退党信函,党組織于3月8日發表正式聲明,開除她的党籍。理由是:一是她“分裂党”、“漫罵和諷刺党委”、“背离党的路線”;二是她与托洛斯基分子以及蘇聯的敵人接触頻繁;三是她在道德上政治上學術上的全面腐敗

看來,列宁式的政党無論在哪儿,都脫不掉獨裁和陰謀,都將最終把人异化為道德上的無恥者。

2001年3月23日于北京家中

(大紀元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我的意見


    相關文章
    

  • 【紀元專欄】哀華民: 白居易詩步瀟洒覓靈山 (3/23/2001)    
  • 黑白壁: 知識分子批判 (3/21/2001)    
  • 任不寐: 底層關怀的倫理基礎 (3/12/2001)    
  • 任不寐:不放過每一件罪惡 (3/11/2001)    
  • 秋風:文化活力之源究竟何在? (3/8/2001)    
  • 劉曉波:知識分子的瞞与騙 (3/3/2001)    
  • 林和立專論:文革式打壓法輪功 開明干部不安 (2/27/2001)    
  • 中共政權合法性的又一次危机 (2/18/2001)    
  • 回憶往昔 羅燕:青春片從我開始 (2/13/2001)    
  • 楊正潤:關于知識分子的一种思考 (2/12/2001)    
  • 【紀元特稿】綠如藍:我為自焚者言 (2/4/2001)    
  • 陳小雅:等待解放的中國知識分子 (2/3/2001)    
  • 劉曉波:自由与尊嚴的代价 (2/2/2001)    
  • 陳小雅:縱觀五十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 (1/30/2001)    
  • 人民報:拒絕簽名,不要為那喪盡天良的獨裁者殉葬 (1/20/2001)    
  • 知識分子的道義責任 (1/12/2001)    
  • 在真理遭到踐踏和迫害的歷史時期,知識分子肩負著重要的道義責任 (1/10/2001)    
  • 【紀元特稿】欽本立遺囑“導報精神不死” — 江澤民与“導報事件”之八 (1/10/2001)    
  • 何祚庥為什么上了黑名單?江澤民鎮壓法輪功進入轉折點 (1/6/2001)    
  • 從“文化操作”看“文化研究” (1/3/2001)
  • 相關新聞
    從“文化操作”看“文化研究”
    何祚庥為什么上了黑名單?江澤民鎮壓法輪功進入轉折點
    【紀元特稿】欽本立遺囑“導報精神不死” -- 江澤民与“導報事件”之八
    在真理遭到踐踏和迫害的歷史時期,知識分子肩負著重要的道義責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