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新年人口流動向看“中國年”的變遷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18日訊】中國送走了新世紀第一個繁忙的新年運輸。與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個春運比,今年的春運客流並沒有出現太大增長,但越來越多的人對目的地有了新的選擇。

從一月九日到二月十七日,四十天內,中國交通運輸部門發送的旅客多達十六億五千萬人次。過於集中的客流,幾乎使中國所有的車站、碼頭、機場變得擁擠不堪。

據新華社報道,按照中國人的風俗,在外工作或生活的人們大都要趕在新年之前回到父母身邊,與家人團聚。這份溫情,召喚著人們不惜舟車勞頓之苦。每年新年前後,返鄉、返城的人們匯集一起,形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流大潮。但在今年的人流中,許多人改變了他們習慣的行程。

國家旅遊局、國家統計局進行的聯合調查說,今年新年七天假日期間,全國接待旅遊者四千四百九十六萬人次,比去年新年期間的二千萬人次翻了一番。南方城市深圳接待遊客二百多萬人次。在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上海,有十五萬人赴境外過年。

從八十年代末起成為春運主要客流的民工,今年新年有更多的人留在了他們工作的城市,許多回家的民工則壓縮了他們與家人團圓的時間。

報道說,在山東省濟南市一家酒店打工的薛敏,今年在這座她還不甚熟悉的城市度過了她平生第一個父母不在身邊的新年。這位二十歲的農村姑娘說:「當然很想家,但沒有辦法,酒店要營業。父母也能理解吧。」

一月二十六日是中國新年過後的第三天,在民工輸出最多的省份之一安徽省,大批民工就扛起行囊,湧向車站、碼頭,南下廣東、上海,使得開往這兩個方向的客車趟趟爆滿。而在以前,他們至少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和家人吃過象徵團圓的湯圓後,才會戀戀不捨地離開家。

報道還說,日益增強的社會競爭壓力在一點點剝蝕著中國人對家、對新年的眷戀。作家吳若增在《如今過年靜悄悄》的文章中寫道:「比方說我們最最在意的一年一度的闔家團圓,也因為天各一方且實在難以抽身,而只落得個形單影只。」

新年,這個寄託著中國人對新一輪農時美好期待的節日,折射出炎黃子孫們對土地的一份極為強烈的情感。但中國日益發達的商品經濟在無情地瓦解著人們習慣的寧靜生活和家族生活的脈脈溫情。新年,在人們心目中,已沒有先前的神聖。

農民學專家秦暉說,較之西方的「個人本位」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稱作「家族本位」文化。以闔家團圓為核心的新年是這種文化的典型特徵之一。

他認為,在沒有廣泛的交往與信息、物質與能量的社會交換的地方,人的社會性不發達,因而人們只能是土地、家族的附屬物。但現代化的潮流給人們帶來了一個競爭的、動蕩的、有風險的世界,工業文明的「狂想曲」必將取代農業文明的「田園詩」。

但這種改變顯然需要漫長的時間。在十六億五千萬人次的春運人流中,四千多萬人次的旅遊人數盡管已比上年翻番,但顯然還只是鳳毛麟角。對於擁擠在各種交通工具上的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他們現在還只有一個情感目的地──家。

「新年不回家和父母團聚,心裡會非常內疚。」山東省煙台市一所大學的教師張永武說。

因為妻子身體欠佳,張永武未能趕回三百多公里外的農村老家。為此,他至今仍感遺憾。他說:「除夕之夜,往常熱熱鬧鬧的居民樓裡的人幾乎走空了。那時刻,突然有一種飄零、孤單的感覺。」

盡管回家過年仍是今年中國新年人流的主題,但過年不回家卻已經成了今年新年人流的新時尚。

有社會學家認為,隨著中國家庭規模的縮小,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以及生活和交往空間的擴大,人們的家庭觀會發生深刻變化,個人權利會得到更多的尊重,家庭和父母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小,充滿溫馨情感的「中國年」,成為人們出門休閑的假日。

相關新聞
【如是网聞】傳李肇星暗中聯絡法輪功 為自己留后路
潘長江叫冤:我不是“网絡黑手”
中國迎來個人住房消費時代
鎮壓法輪功 北京政客豪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