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竹籃 竹編工藝傳世千古

作者:胡厚飛
竹器.花之藝。(博思智庫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說到收藏的逸趣雅聞,我們不免要提及「有眼不識泰山」,這個背後典故正是一代竹匠的故事。

話說春秋時期的木匠魯班曾有一批徒弟,其中名叫泰山的子弟,十多歲就拜魯班為師,自此收編麾下;魯班每段時期會出考題,藉此淘汰不用功的徒弟。泰山因為技藝遲遲未能有所長進,最終仍被魯班逐出師門。

數年之後,一日魯班率眾家子弟閒遊市集,驚見許多做工講究、技藝精湛的竹製器品,便向人打聽,想好好拜見這位大師。

當時迎面而來的那個人,竟然是被他趕走的徒弟,不免大吃一驚,想起錯辭泰山的過往令他懊悔不已,於是留下這樣一句千古名言:「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泰山也就成為中國竹編篾匠的祖師爺。

竹編工藝日傳後,在此開枝散葉,從摹仿漢風、唐風的「文人竹籃」,到嘗試實驗性質的和式竹器,溫故且知新,在固有的基礎下反覆琢磨,從中織出新意,結合意境悠遠的「三雅道」――茶道、花道、香道,千古傳世的竹編工藝盡展無限風雅,推向藝術創作的新高度,吸引了後世收藏家的鑑賞眼光。

茶道益心,花道養心,香道靜心,這份嚴謹中帶著崇敬的禮儀,內化在竹編匠人的手藝上,揉捻進竹編器具中,使得竹編花器不只為生活妝點禪意,更營造出獨特的文化美學。

▲拍賣場上的竹編藝品

「三十萬寶馬不算貴,一只籃子頂一輛!」別說古代人無法想像,現代人也很難理解,如今一個竹編花器的價格,竟然可以賣到這麼高。

我從前面一路鋪陳竹子的背景、竹編藝術的傳承與流變,從庶民用品,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傑作,登上大雅之林,就是要打破這個僵固的概念。

廣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便是新聞報導指出,二○一五年十月影星劉嘉玲在香港嘉德拍賣會,以六十八萬港幣(約兩百四十萬台幣)買下兩件十九世紀晚期的竹編花器,引來部分網友的驚呼:「以後上街買菜可不能用竹籃了,比一只LV 的包還貴啊。」

在人類文化史上源遠流長的竹編藝術,始終低調無語,終於在那一天讓許多人見識到這項工藝品的潛在市場魅力,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竹子, 一直作為不俗的代表、文雅的象徵,高雅別緻的竹編藝品,跳脫實用性晉升藝術品的收藏殿堂,一個個傳世瑰寶、文化遺產,成了競拍場上各個品味家「胸有成竹」的心頭好,迭出新價,這份骨董級的老玩意,如今受到該有的重視與競逐。

各個竹編花器在市場上競相爭艷,以精巧細緻的工藝、清新脫俗的質感自成一格,已然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竹器.花之藝。(博思智庫提供)

▲織竹雅好,貴在相知

竹器.花之藝。(博思智庫提供)

講來說去,還是老話一句:「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然而,這份深藏在記憶之中的純樸之美,對於竹子的雅好與欣賞,像是生命之泉一般,隱隱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之中。

一群竹編職人出於竹林,成於匠心, 令一根竹子有著九百九十九種可能,使竹子編製成為用具、器皿、竹筐、竹簍、炭籠、花籠等,仍是無法遮掩住本質的美,反而彰顯出它的多樣性與創造性,既是精美奇巧,又是大氣磅礡,既是水紋靈動,也是禪意靜遠,可說剛柔並置,並且直達人心。

因著這份對於竹藝之美的追尋,樂於欣見一個個國際性竹器大展陸續於海外粉墨登場,二○一八年北投文物館更曾舉辦「吾編無盡――日本竹籠奧義」特展,呈現歷代名家的竹編作品,得以一窺傳統竹藝與抽象藝術所碰撞出的美學力道。

竹器一路從民間日常工具、傳統手藝,華麗變身藝術品,躍登國際性的舞台展品、拍賣場上的競標物,文化身價與藝術高度已不可同日而語,這份「吾編無盡」的巧心匠藝,至此成為演藝名人、行家顯要競相收藏的珍品,不只代表一種身分的表徵,更體現出一份至高無上的不俗品味。

然而,當我們再次細品眼前的竹編花器,這份美好的相遇,就貴在這一份相知與相惜,現在,邀你進入花器竹編的世界,一同欣賞這些瑰寶臻品。

竹器.花之藝。(博思智庫提供)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竹器.花之藝,博思智庫出版)

責任編輯:曾臻

書摘。(博思智庫提供)

推薦文章

●一藝一世界 竹編工藝成器有大用

●超脫塵根的竹器花之藝 歲月打磨繞指技藝

●聖彼得堡「隱士廬博物館」:是建築物也是藝術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休斯頓美術博物館剛開幕的「編織的絢麗:印度紡織品展」,展出了從14世紀到20世紀初,跨越600年的印度精細棉布和絲綢紡織藝術品。
  • 一座據說屬於一位藝術家的豪宅被發現棄置,裡面掛滿了精美的油畫、壁畫以及家具和私人物品。
  • 如果你去土耳其旅行,你會在各地的小冊子、旅遊海報和廣告上看到她的臉。那雙縈繞心頭的眼睛盯著你,那是她靈魂深處的泉水,也許是某個富有的羅馬貴族,也許是她曾經裝飾過的別墅。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評論